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风采 > 法院风采

舌尖上的中国历史:贺若弼以舌死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7月04日

  贺若弼是北周和隋朝的大将,他的父亲叫贺若敦,因为言语不慎冒犯了北周的皇戚宇文护,被宇文护陷害致死。在他临刑前,把贺若弼叫到跟前对贺若弼说:“孩子,我要死了,临死前我想看看你的舌头。”贺若弼是个孝子,听到父亲这么说感觉莫名其妙,不过还是把自己的舌头伸了出来。孰料,父亲突然拿起身边的锥子,向着贺若弼的舌头上就刺了过去,贺若弼的舌头上顿时鲜血之流。父亲说:“孩儿,不要怪为父,我是因舌死,言语不慎得罪了他人,你不可不引以为戒。所以我用锥子把你的舌头刺出血来,就是要让你把我的教训铭记在心,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悲剧以及承受了肌体刺痛的贺若弼在北周朝为官时,言辞果然十分谨慎。有一次,上柱国乌丸轨对北周武帝说:“太子是不能继承大统之人,就这个事情,我曾经与贺若弼讨论过。”北周武帝听后非常重视,于是就差人宣贺若弼问情。贺若弼到了朝堂之后,却对武帝说“皇太子德业日新,我没发现他有什么过错。”他的这一回答很显然与乌丸轨的说法大相径庭。当乌丸轨责问他时,他说道:“皇上说话不慎密则失信于大臣,大臣说话不慎密则灾殃及自身,所以我不敢乱说。”此时,贺若弼牢记着其父的遗言,而且还在言语问题上摆明了自己的看法,要“密”才能保“身”。此时的他言辞谨慎,行事低调。武帝死后,太子即位,乌丸轨便被新君诛杀,而贺若弼却因言语谨慎逃过了一劫。

  但是随着贺若弼身份和地位的抬升,贺若弼的三寸之舌就像是失去了控制的弹簧一样,变得随意妄言,不能停止。杨坚建立隋朝之后,贺若弼在这个新的王朝中屡立奇功,特别是在平定陈朝的过程中,连隋文帝也赞叹道:“克定三吴,公之功也。”平陈之后的贺若弼是“贵盛” 一时,不但自己权势显赫,而且因他之故,他的兄弟亲戚也一并升官加爵,成为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势。可以说隋文帝在物质上与地位上是给予了贺若弼极大的享受与荣誉,隋文帝的确做到了与其共富贵。但是作为大臣的贺若弼却是越来越不能清守如故,先是自恃功高,毫不遮拦地与另一大将韩擒虎争战功;此后又常以宰相自许;然后是妒忌心加剧与杨素不和,形于言色,由此种种,怨望不止。文帝一再责罚都不管用,最后将他免了官。事情进展到这一地步,按理说贺若弼应该有些反省才对,但是他却是怨望愈盛,隋文帝实在是没有办法来约束他了,于是干脆把他入狱,希望这样的惩处能够平息贺若弼的怨言以及他那颗居功自大的心。但贺若弼依旧是我行我素,毫不悔改,依旧是大放怨言,甚至在一次文帝的宴会上大做怨望载道的酸诗来讥讽朝政。可以看出此时的他已经被自己昔日的功劳冲昏了头脑,认为自己现有的身份、地位、财富跟自己的功劳相比太不值一提了。他的要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俗话说言为心声,此时的贺若弼早已经将其父亲的遗言和朋友的悲剧忘到九霄云外了,剩下的只有那颗居功自傲的心和永不满足的欲望。

  隋文帝死后,隋炀帝杨广即位。贺若弼是文帝的老部下、大功臣,所以文帝迁就与容忍他,但是对于隋炀帝杨广来说,贺若弼只是其父一朝遗留下来的一个大臣而已。当杨广还是太子时就曾经询问贺若弼:“杨素、韩擒、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但是谁更厉害?”贺若弼说:“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太子问:“然则大将谁也?”贺若弼说:“太子选择谁,谁就是大将。”虽然贺若弼想借此毛遂自荐一下,希望得到太子杨广的赏识,但是杨广却认为“贺若弼是自认为自己是大将”,很不喜欢这种自以为是的回答,于是怀记在心。在炀帝即位后,他仍然是我行我素,不知约束的大放怨言。于是隋炀帝是旧怨与新怨一起涌起,便找了个因贺若弼议论其大账过奢的借口诛杀了他。此外,还将贺若弼的妻子罚作官家奴婢,他的儿子们也被罚为奴,后来他们全被诛死。对于贺若弼来说,这样的结局和下场是完全不应该的。他的父亲因口舌之祸获死,他的朋友也因口舌获诛,贺若弼在目睹了其父的惨状与遭受了肌体之痛后,非但没有能吸取其父的前车之鉴,反而累及家人,使全家都死于非命。他的过失连魏征等人也为之扼腕叹息:“如果他牢记父亲临终之前的刺舌之诫,哪还能遭此不测。”

  魏征说的不错,但笔者认为,于其说贺若弼死于舌,不如说,他是死于无限膨胀的权利名利欲望。正是这种无休止的欲望,撬开了他那紧闭的舌头,也叩开了走向悲剧的大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