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烟台招远市人民法院门户网站2019年1月1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 细览页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生动再现

2021年02月27日
作者:招远市人民法院
打印 分享到:

  韩 伟

  作为人民司法工作的一面旗帜,马锡五审判方式近年来逐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其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审判与调解结合的特色,成为东方审判经验的重要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出品的电影《马锡五断案》,将封捧儿婚姻案、苏家兄弟杀人案等几个体现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典型案例有机地串联起来,并通过电影语言的展现,给观众一个更为直观和生动的印象。这部电影,无论是编剧、剪辑,还是场景、表演,乃至是普通的群众演员或方言的运用,都很大程度地还原了马锡五审判方式,较之前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说有质的飞跃。

  作为电影,《马锡五断案》当然需要有电影的元素,比如戏剧性冲突,或者悬疑色彩,“乌鸦告状”的情节,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然而,作为弘扬优良人民司法传统的主旋律影片,《马锡五断案》并未将重点放在悬疑的虚构上,而是更多地还原马锡五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历史真实,展现人民司法为民、利民、便民的优良传统,并与电影语言有机融合,因而更为可贵。

  马锡五在陇东分庭工作时期,由于其亲民爱民、断案公正,深受当地百姓爱戴,被亲切地称为“马青天”。马锡五之所以能做到公正,首先就是因为他的廉洁,电影借用其侄儿“中华”这一角色,展现了马锡五的廉洁作风。20世纪60年代,已经在最高人民法院担任副院长的马锡五回到庆阳考察司法,侄儿中华杀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只鸡招待他,随后提出了安排工作的要求,并说马锡五都在北京当了大官,他还在庆阳农村种地,乡亲们都会戳脊梁骨嘲笑他。马锡五立刻严肃起来:“我给你安排工作,老百姓才会戳脊梁骨骂!”马锡五是旧时代成长起来的革命干部,客观地讲,他并非不近人情,面对侄儿的请求,他之所以严词拒绝,正是因为考虑到司法工作的特殊性,作为法官,需要客观、中立,一旦廉洁的底线失守,就无法做到客观和中立,也就会损害司法的独立与公正,这也是为什么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的八字格言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廉洁”。

  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电影着力展现的另一面——马锡五的亲民、爱民。无论是几次来告状的封捧儿,还是声泪俱下的苏家兄弟母亲,抑或是六十年代拦车喊冤的老农,马锡五都对其抱有深厚的感情,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实事求是地作调查走访,尽力地接近案件的真相,实现司法审判的公正。电影借用马锡五与夫人李春霖的对话,展现了马锡五亲民、爱民的心路历程,他见证、亲历了旧社会司法的腐败不公,深切感受到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因此,他绝不允许自己脱离人民群众,不允许司法不公的历史重演。

  作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一名学习者、研究者,笔者想要指出,就阅读所及,并没有看到侄儿“中华”、喊冤老农的文献资料。但是置于马锡五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思想脉络,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些情节的合理性。在电影里,正是这些小的细节,更生动地展现了马锡五司法为民、司法公正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

  矛盾纠纷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通过建立司法制度来解决纷争,也是社会趋向文明的共同标志。但是,建立什么样的司法制度,走什么样的司法道路,却因国情、民情的差异而不同。从新民主主义司法到社会主义司法,中国司法走的是人民司法之路,它不同于旧社会坐堂问案式的官老爷司法,也区别于英美国家的贵族式司法,正如马锡五所言,“我就是陕北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基于人民司法理念,审判者虽然也称“法官”,但更强调司法工作者的一面,而不是“官”的属性,因此要始终心系群众,“一心一意老老实实把屁股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对老百姓反映的事情,一定要认真了解,尽量地予以公正解决。

  事实上,若仔细地辨析,这里好像存在某些悖论。一方面要求司法工作者要廉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要有高尚的情操;另一方面,又强调法官作为“普通百姓”一员的属性。对此,就需要回到党领导之下中国司法的独特性,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是要践行群众路线的,因而司法也要体现这样的要求。法官要廉洁,这是司法这一职业的特性决定的;法官又需要有服务人民、维护人民利益的观念,这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决定的,这对新时代的法官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马锡五恰恰为其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法学系)

版权所有:招远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招远市温泉路291号 电话0535-8213543  邮编:2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