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春风化千结——记招远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四庭庭长秦华
愿做春风化千结
——记招远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四庭庭长秦华
秦华1994年10月通过全国两院招考进入招远法院工作。20年来,她扎扎实实、勤奋刻苦,从一名书记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一庭之长。她曾经连续8年保持全院年办案数第一,连续7年调解率第一,多次获招远市嘉奖和表彰,被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平安建设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法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荣记个人三等功,2013年被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办案能手。2013年4月,她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招远法院民四庭庭长,专门从事家事案件的审判。她带领3名平均年龄53岁的老审判员,交出了一份年人均结案150件、平均调解率78.5%、所结案件无一发改和信访投诉的完美答卷。
培养过硬心理素质,做能耐心听取倾诉的法官
初到法院时,同来的男同志全被分派到了审判岗位上,秦华却被安排到了打字室。这有违她进法院的初衷,本来,她是冲着“当法官”这一目标来的,但她没有抱怨,而是把这个岗位当作难得的接触审判的途径,不到一个星期,她已经能熟练地操作各种打印设备了。每打印一份法律文书,她都会仔细分析琢磨一番。虽然她还没有接触审判工作,却已经了解了许多案件的来龙去脉,明白了许多审判的道理。1997年2月,她到了刑事庭,头两年任书记员,干内勤,她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第三年开始独立办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庭里的业务骨干,结案数量连年居庭里前茅,多次配合检察机关开观摩庭,起到了典范作用,审理的200余起刑事案件,上诉无一改判和发回重审。
在刑事审判岗位上取得的成绩,已经让秦华在同龄人当中引以为傲了,但她还是不满足,她觉得她的潜力没有得到最大发挥,需要一个更宽阔的舞台来展示自己。2002年1月,法院机构改革,她主动向院领导请求到基层法庭工作,并如愿到了招城法庭,开始进入民事审判这个全新的领域。
初涉民事审判,秦华遇到的第一个考验是必须磨练心智。刑事审判的当事人相对来说态度比较平和、恭顺,说话小心,而且不需要一遍一遍地上门找。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却不同,有时候不让他们把要讲的话讲完,法官讲什么道理他们都听不进去,动辄还会对办事人员大吼大叫,送达跑好几趟都找不到当事人的情况也经常遇到。秦华本来是个急性子,说话象打枪,最不能忍受磨磨唧唧、反反复复的情况,刚开始面对这些实在是有些不适应。但她告诫自己:不能烦,不能火,不能由着自己性子来。她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论当事人的言语顺耳逆耳、要求有理无理,都耐心听取,不嫌其声高气粗,不嫌其啰里啰嗦不得要领。靠慢慢修行、磨练,她渐渐具备了遇事隐忍、包容的法官胸怀。
婚姻家庭案件大部分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务事,“婆婆妈妈”的烦事,很多人是因为心里一时心里有气不能排解,或找人倾诉得到了火上浇油的“指点”而闹上法庭的。因此,见到当事人后,她说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好,请坐,慢慢说一下是怎么回事。”接下来便给当事人一双倾听的耳朵,耐心听一番絮絮叨叨的诉说,或是暴风骤雨式得发泄。这一听很有可能耗去半天甚至大半天的时间,有时甚至从上午说到下午的两、三点钟,从下午持续到晚上七、八点钟,午饭、晚饭都“听”得不能按时吃,但换来的是当事人的尽情诉说后心里的平静,和对她打心眼里的信任。每当这时,她就抓住时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柔情,恰当地提出建议,让当事人考虑斟酌。当事人往往因她朋友般说情、说理、说法的劝说,心甘情愿地配合她的工作,案件也随之解决。审理原告许某诉被告王某探视权纠纷一案,当事人双方经本院调解离婚,孩子由王某抚养。许某现已再婚,因王某离婚时仅凭的是一时之气,对前夫却仍有感情,离婚后心有不甘,就处处找别扭,阻止许某看孩子,还无中生有,以许某不履行抚养费协议为由,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许某一怒之下向法院提起探视权诉讼。秦华接案后先以电话通知王某,但其一味推托拒不到庭;她又多方打听到了王的住址,在确定其在家的情况下前往送传票。可敲了半天门王某也不开。秦华压住心里的急躁和火气,对着门讲了半天道理,结果还是没开门,最后她只好说:“王某,我知道你在家,躲不是办法,事情总得解决,最好还是面对现实,有什么要求跟我说,我随时等你来”。结果秦华回到庭里还不到一小时,王某就到庭了。她耐心地听王某讲完她的婚姻经历,使之心情得到了舒缓,然后她又将许某单独约到法庭,许某气冲冲说:“我不是针对探视问题,她不是能让法院强制执行我拿抚养费吗,我就起诉她探视权,让她也出出钱。”秦华微笑着说道:“你们这样将钱送给法院,有意义吗?给孩子买点东西多好,离了婚,难道必定得象仇人似的?”许某一听顿时无话可说。秦华又耐心细致地给他分析父母以孩子为武器互相“治气”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促使双方平和解决,最终双方消除了对立,协商解决了探视问题。
真情化解矛盾纠纷,做与当事人贴心的法官
“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事案件家长里短,看似简单,其实千头万绪,没有雷同,必须要以百倍的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在审判中,秦华力求从消除矛盾入手,努力寻找调解的突破口,想方设法地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孙某是一名护士,丈夫邵某在银行工作,二人既各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又生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儿,双方的父母还都是退休职工,身体健康,能轮流帮助带孩子,在外人看来这就是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但孙某在病重症监护室工作,节假日常常需要加班,还要面对病人死亡、家属责难;邵某除了日常业务工作,还需为完成揽储任务而苦恼。两人因结婚时间较短,不知道如何排解压力,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入了家庭,都感觉对方不理解自己不迁就自己,逐渐产生了隔阂而经常争吵,孙某一气之下一纸诉状诉请离婚。秦华接案后,按照惯例通知被告邵某到庭,没等秦华按照程序做和好工作,邵某即口气不善,“不就是离婚吗,我同意。”孙某一听也是怒火中烧,“行,你同意就行,谁离了谁还不能过!”说完,孙某流下了眼泪。秦华看两人的神情,加上两人的语气,凭多年的经验,觉得两人是在赌气。经过分别交谈,秦华了解到两人没有原则冲突,性格上也并非水火不容,离婚的真正原因是平常缺乏沟通,都觉得自己比对方辛苦、比对方付出的多而没有得到理解和容让。找到症结,秦华以自己的家庭为例,耐心教会他们如何换位思考,如何相互倾诉为工作压力找到出口,最终二人和好如初。
为了使一起起离婚、抚养、赡养纠纷能案结且能事了,还能让有了裂痕的家庭成员之间恢复温馨和谐,秦华在坚持公正执法的同时,更注重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去努力化解纠纷。她以法说理,以情暖人、以情感人,审结的2000余件民事案件中,调解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调解和好的离婚夫妻数不胜数。孙某逢年过节都会给她发一条祝福短信,在街上相遇,也会热情地跟她聊上半天,心满意足地叙说自己的幸福生活,每次都不忘记感谢她挽救了一个家庭。
真诚相待诉讼各方,做让当事人信赖的法官
在秦华眼中,所有的当事人地位平等,不以贫富论高低,不以权势论贵践,不分亲疏远近。她以真诚的微笑传递给当事人真诚,以正派的言行取得当事人信任。
何某是一名机关干部,长相出众又年轻有为,虽然已婚但依然是多名女子追逐的对象。在高度的自我膨胀中,何某终于出轨,并提起了离婚诉讼。为了不因自己是过错方在财产分割等问题上落于下风,何某暗示秦华,自己在重要部门工作,以后有相关问题能优先的可以优先,能照顾的可以照顾,当然想“卡”也比较容易。秦华不为所动,顶着压力给予了女方和孩子最大限度的权利保护。攥着判决书,何某愤恨地对秦华说,不知好歹是吧,你给我等着。秦华面色坦然,“我没有偏私,不怕你。”案件二审予以维持原判,而何某不知出于羞愧还是自知理亏,再没有找秦华的麻烦。
84岁高龄的张父是农民,共生有四个子女,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张子是其小儿子,已经40多岁了,与妻子仅仅靠种地及出支打零工抚养3个未成年正在上学的子女,生活也非常困难。秦华接手这起赡养案,在了解到双方的实际情况后,多次做双方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让被告给付原告部分粮油作为赡养费用,再给付一定数额的现金,使老人老有所养,也不让子女陷入困境。但在签订协议时又出了岔子——张父提出因养老问题发生矛盾的过程中,张子将他家里的锅打碎,张父坚决要求张子当场赔偿40元钱,否则不签字。张子当场实在拿不出来,秦华一看不能为这么点小事再使双方发生纠纷,当即从自己口袋里掏出100元钱给张父,张父开始坚决不收,一翻推托后收下了钱,84岁的老人当场下跪要给秦华磕头致谢,秦华慌忙搀扶起老人,并为老人与其子的真实困难流下了心酸的眼泪。为帮助父子拜托困境,秦华找到村、镇领导,协调低保事宜,“虽然杯水车薪,但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不为他们做点什么,很难受。”在别人不理解她做的这些份外奔波时,她这样解释。
曾经有一名情绪激动的女当事人,因一时误解对秦华无理撒泼、谩骂,秦华依旧秉持公心,在调解中处处为处于弱势的女方考虑,最后这名当事人真诚道歉;她曾经牺牲节假日时间,风雨无阻地监督一起探视权的执行,直到当事人深受感动,承诺不必监督一定自觉履行……不偏不倚,对当事人一视同仁,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司法的公正,同时也赢得了他们发自内心的信赖。
掌握高超业务技能,做让当事人放心的法官
一个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家庭连着几个、十几个家庭,连着一个大社会。在秦华看来,办好一个案件,就是稳定了一个、多个家庭,就是稳定了社会。而衡量案件“好”与否的标准,不是法官取得了多少为谁主持了正义、使谁的不良行为受到了严惩后的成就感,而是看它的社会效果如何。因此在工作中,她一直坚持“能调解和好的尽量调解和好,能调解结案的尽量调解结案,必须判决的尽量息诉”的工作原则,多做调解工作。
调解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案件不同,当事人脾性、社会背景、文化程度不同,所用的调解方式、语言就不能一样,没有固定的程式、套路可以照搬。为了掌握更多、更有效的调解的技巧,从进民三庭的第一天起,她即坚持干中学,学中干,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凭着女性特有的善良与细致、智慧与柔情,她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自己的办案方法,她称之为“婚姻家庭案件的中医疗法”,即“望、闻、切、问,断”。“望”,当事人进门先观察当事人的态度;“闻”,耐心倾听当事人的叙说;“切”,引导当事人自我剖析,找出“病源”所在;“问”询问当事人主要争议焦点;“断”,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对案件作出准确地判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运用这套方法,从接触当事人的第一眼开始,她便注意捕捉其表情、语言、行为的种种信息,然后确定思路,确定方向。
秦华善于分析当事人的心理,把握案件发展的主动权,既避免让当事人牵着鼻子走,又避免与当事人“拧着干”,捏准当事人的不同心理反映。办案中,她总是先放下自己法官的身份,在心中分别扮演一下双方当事人的角色,想一下:如果我是原(被)告,我会希望法官怎样来处理。在冷冰冰的法律中注入人情味,各种矛盾则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疏通,即使案子调解不了,也不会激起更大的矛盾。
她曾处理的原告崔某与被告刘某离婚纠纷一案,因被告的思想、性格怪癖,在家庭生活中对原告身心两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原告无法忍受,持充分的证据提出离婚并态度坚决。被告却一口咬定“坚决不离”,并威胁“如果离婚,就跟你同归于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劝原告撤诉,今后原告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如果判决离婚,就被告的性格而言,很有可能使矛盾升级,引发刑事案件。面对棘手的问题,秦华反复思考对策,从被告的角度,分析他的心理,试着解开他心里的“疙瘩”。第一次接触被告,秦华与他从早上一直谈到下午2:40多,像朋友一样回顾婚姻过程,分析感情状况,被告虽然不为所动,但佩服她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提出一起吃饭,她婉言谢绝了;第二次,秦华和他又谈了将近五个小时;第三次,第四次……在推心置腹地谈了七八次之后,被告终于被打动了,他说:“秦法官,你为我的事操这么多心,又没得我一点好处,我服了,我的事就听你的,你说哪样就哪样。”于是一对怨偶平静地分了手。有数不清的即将激化的矛盾被秦华诚恳与执着的说服而平息。
秦华善于把握办案的火候,不是一味贪多求快,当快则快,该慢则慢,该细要细。同样是离婚、抚养、赡养案件,急需审理的赡养、抚养案件,她快了又快;而面对极易引发矛盾的离婚案件,她会根据情况放置一段时间,让双方冷静冷静,待时机成熟自然瓜熟蒂落。对于不同性格的当事人,秦华会以不同的调解方式,当柔则柔,当刚则刚,“吃软”的,就多抚慰,多讲道理;“吃硬”的,就多批评,多指出不足。虽然有时她说话严厉,但因其方法得当,当事人反而能听进去,容易接受,也就能顺利地做通工作。
她曾接手一起离婚案件,双方3年前曾经在法院离过一次婚,因当时被告方有病而判决不准离婚。在第一次诉讼中,双方均承认有4万元的债务,而原办案人找债权人调查不清,是笔“糊涂账”。因此在正式开庭前,她先分别找到原、被告,明确对当事人讲明,对自己主张的债务双方务必于庭审时让债权人到庭作证,自己做了充分的庭前准备。庭审中,她抓住当事人、证人间存有的疑点,穷追不舍,经过几个小时的斗智,被告终于说了实话,并主动提出调解要求,而在秦华的疏导下,原告也因被告不再坚持原先的主张消了气,同情被告有病,在财产分割中作出了一定的让步,二人顺利调解离婚,双方均满意而归。
办案的策略、技巧,使秦华无论面对刁钻的、蛮横的,还是身份特殊的、有背景的当事人,都能选准突破口,许多看起来矛盾一触即发的案件到了她手里能够冰消雪融;剑拔驽张的当事人经她调说大多能化干戈为玉帛。
人情社会的种种“规则”向办案过程中无孔不入地渗透,秦华也常常面对金钱、财物的利诱,面对当事人本人或通过亲友的“意思”,即便是事后出于感激主动送过来的心意,她也全部一一回绝。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动那些对法官有误解的人的心,让他们重拾对法官的人格尊重,对法律的真心敬畏。
大爱无言,愿做春风化千结,仿若细雨润无声。正因为将“认真办案,踏实作人”作为行为宗旨,将“整衣冠、肃瞻视,重修养、善待人,行有节、严律己”作为办案准则,才有今天的秦华——审结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信访,用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宁静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