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烟台:打出组合拳 力破执行难
载于2016年10月18日《人民法院报》七版
记者 闫继勇 通讯员 张景韡
执行难一直是困扰法院工作的一块“硬骨头”,也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山东省烟台市两级法院紧紧围绕“破解执行难”这一主线,不断加大执行力度,积极推进执行改革,力求打通制约实现司法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执行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2817件,结案19723件,分别同比上升31.3%和44%,结案标的额76.09亿元,同比上升121.4%。
出硬招 让老赖不敢再赖
“唯有一上来就手狠一点,手腕硬一点,力度大一点,才能打出执行工作的气势,打消被执行人的侥幸心理,打掉‘老赖’的嚣张气焰。”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三庭庭长栾焕舸坚定地说。
开展打击拒执罪专项行动,用足用活现有的法律手段,对规避执行的被执行人严惩不贷,严厉打击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行为,切实维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是烟台两级法院今年执行工作的一项重点。
近日,因拒不执行法院判决,龙口市的王某就尝到了苦果。
杨某与王某系南北邻居,2013年5月,王某在距离杨某房屋后墙50厘米处搭建一间平台,平台的高度超过了杨某的屋檐。因该平台影响到杨某房屋的通风和采光,杨某诉至法院,请求排除妨害。2013年10月11日,龙口市人民法院依法判令王某将涉案部分平台拆除。
判决生效后,杨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执行法官多次做王某工作,并数次对其采取司法拘留强制措施,王某仍然拒绝履行判决书确定的义务。2016年7月29日,杨某向龙口法院提起自诉,龙口法院立案审查后于8月5日对王某作出逮捕的决定。
“很多被执行人认为,拒不执行生效判决、裁定,顶多去拘留所待个几天就能出来,其实不然。”栾焕舸表示。
今年以来,烟台法院共采取罚款措施25案27人,罚款金额共计350.3万元;实行司法拘留410人次;限制出境10人次;移送司法机关立案侦查18案18人,已移送起诉5案5人。
在严厉打击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及其他抗拒人民法院执行行为的同时,烟台法院还积极对生活十分困难的、执行不能的胜诉当事人进行司法救助。
今年3月份,海阳市人民法院就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使家庭贫困的申请执行人潘某拿到了18700元司法救助金。
2009年10月,潘某在施工过程中摔伤,经鉴定,其伤情构成九级伤残。工方负责人宋某在潘某住院期间支付了5000元的医疗费后再也没有支付任何费用。因协商无果,潘某将宋某、工地老板及所在公司一起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各种损失。海阳法院于2011年7月依法作出判决,判决被告宋某赔偿原告潘某各项赔偿款2万余元。判决后,宋某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在二审过程中,潘某与宋某达成了调解协议,约定宋某于2011年11月前一次性赔偿潘某2万元。
但宋某并没有按规定的期限付款,潘某于2012年4月向海阳法院申请执行。然而,宋某在履行了1300元的案款后便离家出走,从此失去音讯。
为帮助潘某渡过生活难关,海阳法院向海阳市委政法委提出对潘某实施司法救助的申请。最终潘某获得18700元司法救助金。
今年以来,烟台法院共对110案127人实施救助,救助金额达188.58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出重招 让老赖无处可藏
近日,栖霞市很多市民发现,当地农村商业银行网店的LED显示屏上,多了一项“晒老赖”的内容。这些显示屏上不停滚动播放着数千名失信被执行人的个人信息。谁是老赖,赖了多少钱,人人可以监督。
“以前老赖不管身背多少债务照样吃好、穿好,是因为老赖的失信成本较低、违法成本较低,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也有很大关系。”烟台中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刘传慕介绍说。
为打击老赖的嚣张气焰,烟台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通过新闻发布会、报纸、电视、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让老赖彻底曝光在聚光灯下。
今年4月,烟台一家企业登上了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并被烟台中院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多渠道公开曝光,企业标识、名称及欠款数额均赫然在列。仅仅几天之后,之前数度躲避执行的企业负责人主动找到执行法官,要求归还欠款。
眼下,像该企业这样被信用惩戒乱了阵脚的老赖越来越多。如果说过去的口头警告、被动等待是让老赖得寸进尺,滋生更多赖账行为的温床,那么失信黑名单的多平台公布,无疑就是把这张温床暴露在了阳光中,掐灭“赖”的苗头。
“从最初失信黑名单到现在的微博、微信曝光,我们力争以最显眼的方式,将老赖曝晒在烈日底下,挤压老赖们的生存空间,促使他们主动履行裁判义务。”刘传慕表示。
在曝光老赖的招数方面,烟台两级法院也是各出奇招。如福山区人民法院为确保曝光老赖无死角无盲点,对老赖名单进行分门别类,定期坚持到失信被执行人的所在地进行张贴:针对居住在城区的老赖,到各住宅小区、街道办、菜市场、银行门口等人员集中的地区张贴老赖名单;针对居住在农村的老赖,则前往其所在乡镇、村委会、农贸市场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张贴老赖名单,持续向社会公布老赖的姓名、照片、身份证号码、住址、未履行标的额等信息,将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的行为直接曝光给他们身边的人,以督促其履行法律义务。
“对老赖进行多元化、立体化曝光,目的就是加大对老赖的惩戒力度,增加其失信成本。”福山法院执行局局长邢杜晓表示。
出拳迅捷,攻其要害。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15708个,已有2121个履行了义务,履行率为13.5%,与去年同期相比,履行率提升了5%。
出实招 让执行不再东奔西跑
8月10日上午9时,一辆芝罘区法院的警车停在了一起执行案件的扣押现场,引人注目的是,车顶加装了一个有些像米老鼠的“小家伙”。通过它,执行现场画面可以被实时传送至烟台中院和芝罘区人民法院的执行指挥中心。
案件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一度态度蛮横,不同意将车辆交出,并不断拨打电话联系他人,企图干扰执行,现场还出现了部分闲杂人员。执行指挥中心针对出现的状况,借助无线通讯系统及时下达指令,调度指挥。最终,被执行人自愿交出车钥匙,扣押工作顺利结束。
这是烟台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烟台两级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已经实现了网络互联,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还建立了快速反应的内外联动机制和24小时值班制度,只要信息系统有反馈,烟台中院执行指挥中心都会迅速“亮剑”出击。
如果说执行指挥中心使得烟台法院执行工作形成合力的话,那网络执行查控系统的应用则给执行工作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2016年8月15日,烟台中院执行三庭干警曾少毛正在通过全国法院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冻结被执行人相关财产。输入案号后,短短几分钟,被执行人的存款、房产、土地、车辆等信息就一目了然。
“这个系统有力地提高了执行的工作效率,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迅捷、准确。”曾少毛向记者介绍说。
过去,执行工作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部门难求。经过协调,烟台中院实现了与房产、国土、车管、工商、地税、住房公积金等多个部门的“点对点”专线连接。现在,执行法官通过网络查控平台,足不出户就能对被执行人的相关信息实时查控。信息化建设功不可没。
截至目前,烟台法院利用执行司法查控系统,共在网上查询案件13437件,查询被执行人20211人次,查询银行存款49754笔,查询到存款9.32亿元。
出新招 让执行不再无计可施
“要在两年内提前破解执行难问题,墨守常规是行不通的,唯有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方式方法的完善,才能激发出新的潜能和活力,打开执行工作的新局面。”刘传慕表示。
“没想到拖欠这么久的案件能这样得以解决,感谢法院的努力。”近日,拿到被拖欠十年工资的蓬莱市市民徐先生感慨不已。
徐先生原是蓬莱一家纺织服装公司的职工,该企业至今已停产十年,涉拖欠职工工资、社保及其他债务纠纷案件近200起,被拖欠工资工人更是多次集体上访。面对这样的企业,蓬莱法院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执转破”程序,通过破产解决了企业本身的债务问题,并通过协商其他债权人,解决了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等问题。
涉企案件的执行难,已经成为困扰法院工作发展的顽疾和毒瘤。新民诉法司法解释实施后,“执转破”程序究竟如何实施,一度成为实务界的热点。烟台法院积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成为全省首个“吃螃蟹”的法院,不仅解决了案件,还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形成内部工作合力,烟台中院还对执行案件转入破产程序出台意见,畅通执行转破产途径,将被执行人中大量资不抵债、符合破产条件的“僵尸企业”依法转入破产程序,为破解执行难打开另一条通道。自意见实施来,全市法院共受理由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破产案件10件。
截至目前,蓬莱、莱州、福山、栖霞等地法院均陆续开展了“执转破”试点,在探索化解积案、解决执行难的道路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执转破”,网络司法拍卖也是烟台法院在执行工作方面的创新举措之一。
今年1月27日,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上,一套位于北京的房屋,起拍价206万元,历时24小时,围观人数达到13799人,101人设置提醒,13人报名参加了竞拍,经过6次延时54次出价,最终被河北的王女士拍得,成交金额259万元,溢价率25.7%。这是招远市人民法院在淘宝网进行的一次司法拍卖活动。
“没想到,真没想到会拍出如此高的价格!”拍卖结束后本案的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均表示对如此高的成交价格出乎意料,这个价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期望的心理价位。
“网络司法拍卖以透明公正的形式实现执行权的阳光运行,实现了司法资源的节约化、群众参与的广泛化、执行效率的高效化,及时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栾焕舸表示。
今年以来,烟台法院已在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上累计拍卖31次,成交拍品25件,成交金额达400余万元,溢价率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