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审判业务 > 案例精选

刑责年龄拟调整:降至12周岁!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10月14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将于10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

刑责年龄拟调整:降至12周岁!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13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拟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草案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

同时,草案统筹考虑刑法修改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关问题,将收容教养修改为专门矫治教育。草案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刑法修改拟对奸淫幼女、猥亵儿童等犯罪规定作出完善

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初次审议了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会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期间收到主要意见包括加大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即将提请10月13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审议稿,拟吸收这方面的意见,对奸淫幼女、猥亵儿童,以及特殊职责人员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规定作出修改完善。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即将亮相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将提请本次会议审议。随着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持续深入融合,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更为广泛。虽然近年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现实生活中,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利用个人信息侵扰人民群众生活安宁、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问题仍十分突出。

为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将进一步明确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遵循的原则;完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保障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各项权利;强化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职责,并设置严格的法律责任。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将进一步增强法律规范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形成更加完备的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拟被认定为犯罪

一些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部门、地方和社会公众提出,社会上发生的冒名顶替上大学等事件,严重损害他人利益,破坏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正义底线,应当专门规定为犯罪。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采纳上述意见,将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同时规定组织、指使他人实施的,从重处罚。

来源:中新网、观察者网

关闭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建立镜像,转载需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Copyright@2013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