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党建文化

我要学党史(一百一十)| 英雄孟良崮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08月13日

       一个初心故事——“斜杠青年”刘一梦

  出身豪门,却不爱当霸道少爷!好不容易成了小说家,又扔下笔杆子跑到了乡下!蹲了大牢,还是最不安分的那一个!这个“斜杠青年”,就是刘一梦。他出身于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的一个士绅家庭,在家人的影响下,刘一梦养成了正直刚毅、嫉恶如仇、同情百姓的性格。求学时受到王尽美的教诲和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长期行走在宣传革命的第一线,并决心用手中的笔,写出好的文字,唤醒民众的觉醒。1928年秋,刘一梦奉命到山东省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创办《晓风》周刊,借以宣传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刘一梦以“大觉”为笔名,先后发表了《论新现实主义》、《当前文艺运动之趋势》、《论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将大批进步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革命活动引起敌人的注意,因叛徒出卖,本来得以逃脱的刘一梦毅然返回团省委机关销毁机密文件,不幸被捕。即便家里卖地斥巨资换他和叔叔刘晓浦出狱,为了坚守信仰至死也不出狱。“狱中不屈唱大风,泉城昂首逞英豪。”在留下《诀别诗》后不久,1931年4月5日,刘一梦与其叔刘晓浦和山东省党组织的领导人邓恩铭、刘谦初等22人,被国民党反动军阀韩复榘枪杀于济南,史称“四五”惨案。

  一部爱国电影——《闪闪的红星》

  影片讲述了少年潘冬子在党组织与革命前辈的教导下,在与敌人的斗争中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红军战士的故事,而那一颗闪着光芒的红星,不仅是身为红军战士的父亲送给他的珍贵礼物,更是抗战一定会胜利的体现。影片在很多地方采用视觉性象征手法,比如用红军帽上的红星象征革命和希望,寄托了少年主人公对红军父亲的思念和追随革命的信念,将许多画面点染成深远的意境。尽管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息,但表现清新而不失凝重。通过设置矛盾的方式,把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体现出来,塑造了一个有着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纯洁质朴性格的主人公形象。1980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评选活动中,该片荣获二等奖。

  一首革命歌曲——《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临沂市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前身为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经过修改后的四段歌词融为一体,既完整妥帖,又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第四句唱词中的“草低”改为“草地”,是山东民歌中常见的“打得儿”的唱法,非常生动地突显了“山东味”,让人听起来十分过瘾。《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一个红色地标——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由纪念馆、烈士陵园、战役遗址区、雕塑园四部分组成。为纪念孟良崮战役,缅怀革命先烈,启迪教育后人,国家政务院于1954年拨专款建立了孟良崮烈士陵园,现在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又于2007年进行了改造建设。纪念馆总建筑面积为3682平方米,高19.47米,代表着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外形为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红色代表着红色革命。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纪念馆后方是革命烈士墓区。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烈士名录,墓区内掩埋着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65名烈士的忠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30多个单位选作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每年前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观光者达60多万人次。2020年12月,纪念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名单。

关闭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建立镜像,转载需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Copyright@2013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