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小威看精致法庭】“小法庭”也能展现“大作为”——威海高区法院初村人民法庭于毫末处见真章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年11月16日

  

  

  

  

  

  

  

  编者按:小法庭,大作为。近年来,威海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重要论述精神,依托基层人民法庭桥头堡,致力打造一批“规划精、建设精、运作精、品牌精”的“精致法庭”。今年以来,威海法院按照省法院部署安排,扎实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活动,进一步激发人民法庭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新效能。即日起,我们将开设“小威看精致法庭”栏目,跟着小威一起,去到那一处处“散布”在百姓身边的新时代枫桥式“精致法庭”,看看那里的风景、听听那里的故事、感受那里的初心与使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海高区法院初村人民法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平凡做到极致,方能成就不凡。

  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人声鼎沸,在一片普通民居之中,掩映着威海高区法院初村人民法庭的鲜红标识。院外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红花绿树,院内是8名辛勤工作的法庭干警。设立8年来,初村人民法庭干警心系百姓,优化服务,护航初村和双岛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婚姻家庭、民间借贷、拖欠工资等民事纠纷,都可以到初村法庭就近登记,短短十几分钟,就能办理好手续,不须车马劳顿地到院机关申请立案,司法的便捷与公正相得益彰。

  一手护大局,一手托民生

  唯其艰巨,更显荣光。初村法庭所在辖区,刚好是初村工业新区、双岛湾科技城所在,区内大型企业多,流动人口多,社情复杂,法庭设立伊始,便树立了“服务大局”这一理念。

  “快立、快审、快调、快结的‘四快’原则,为辖区不少企业化解了诉讼风险。辖区某大型企业因与青岛某企业的买卖合同纠纷起诉到初村法庭,法庭当天立案,当天联系执行干警奔赴青岛查封、冻结涉案财产,十天内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70万元。

  近期,在“四帮四问”大走访活动中,初村法庭庭长高爱华与辖区多家企业逐一结对联络,通过“一次当面交谈、一次现场体验、一次法律宣讲、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方式,帮助解答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量身订制法律服务计划,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在经营中少走弯路。

  民之所望,司法所向。基层人民法庭的法官,审理最多的是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案件虽小,却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乡村的和谐稳定,每一起案件都映照着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许,连接着群众对司法为民的信任。多年来,初村法庭坚持在案件调解上下功夫,每一案件均先行庭前调解,尽最大可能化解纠纷,促进当事人握手言和。

  当地村民梁某年过五旬,经历两次失败婚姻后,想给自己找个伴,其父老梁不满其择偶对象,拒绝提供户口本办理结婚登记,父子俩关系降至冰点,最终梁某将老父亲告上法庭。法官接手此案后,两次进行家访,找到矛盾突破点。而在临近开庭日时,威海迎来暴雪,考虑到老梁近九十岁的高龄且没有委托代理人的特殊情况,高爱华带上书记员、法警一行四人顶风冒雪驱车40分钟赶至老梁家中,经过耐心劝解,父子俩化干戈为玉帛。

  匠心蕴新思,彰显为民意

  古人云“一事精致,便能动人”。2019年以来,初村法庭积极转变庭审思路、创新办案模式,在威海首开“微信群调解”的先河,既是司法牵手信息技术的成功实践,更为审判工作提质增效。

  2021年7月9日,河南某公司因货款问题起诉威海某公司,7月15日第一次线下庭审结束后,考虑到原告路途遥远,为便于参与诉讼,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当庭建立了由法官、书记员、双方当事人参与的微信调解群,微信群组建后,双方在群内就各自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沟通交流。

  “可以不退货,但是被告产品有瑕疵是事实,货款上必须让步!”

  “货款金额没法谈,我们一分不让。”

  “既然对方不让步,那我们也没有调解的必要了。”……

  在此来彼往的语言交锋中,法官敏锐地捕捉到了和解的第一个关键点,随后进行了多次沟通。7月27日,双方同意各退一步。

  当日17:07分,“我再联系联系,做最后的争取。”法官在群里发言。

  17:14分,“应该可以了,双方约定下付款时间。”仅7分钟时间,法官就让双方就款项问题达成最后的一致。最终,被告如约支付原告43万,这起原本“没法谈”的官司以“微信群调解”的形式,在半个月就得到了妥善解决。被告方代理律师事后表示,通过微信群内主持调解的方式,高效又便捷,双方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沟通,非常值得称赞。

  唯其尽精微,方能致广大。自“微调解”开展以来,初村法庭书记员张爱晓作为具体管理人,她已经成了300多个微信群的群主,每一个微信群,都代表着一个诉前调、立案调、庭前调或庭后调的案件,每一条在群聊中回复“确认无误”的信息,都是对线上办案司法便捷为民的肯定。

  功夫在源头,力聚则必成

  作为高新区法院的派出法庭,初村法庭既处在司法为民的最前沿,也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第一线。近年来,为推动非诉多元解纷工作高质效开展,初村法庭组建了“员额法官+书记员十人民调解员”的诉调解纷团队,由法官为调解员提供专业指导,由书记员在调解笔录制作等方面予以辅助。

  “人民调解员的工作,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帮助老百姓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息诉止纷,减少诉累,促进和谐,实现稳定。”刘以勇是初村法庭的入驻调解员,对自己的工作他如此认为。在法官的指导和工作实践中,刘以勇也逐渐摸索出“沟通靠情、办事靠理、调解讲法”的工作思路,成为一个远近知名的调解能手。

  有一次,初村镇某村发生了一起“红枣出墙案”。两家平时关系融洽,张某在邻居王某东墙一侧种了几排大葱和一棵枣树,放置了水缸便于浇灌。几年后,枣树越长越高,枝丫探出院墙,伸到王某院子里,由于紧靠水缸和种植作物,导致雨天王某家里容易返潮,两人为此反目,几经协商不成,王某一气之下将邻居起诉了。受理此案后,法官高爱华和调解员刘以勇到村里实地勘查,就在院子里和两人“拉呱”,说服张某清理障碍物,王某撤回了起诉。但这事儿并没完,过了两个月,王某又找到法官反映,张某没清理枣树和杂物,理由是“舍不得”。法官和调解员又一次到村里来,“面对面”明理释法,“背靠背”分头劝解,张某最终履行了清理义务,一场邻里纠纷在几经调解后得以妥善解决。

  2022年以来,为扩大调解队伍的“朋友圈”,不断提高“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初村法庭通过邀请观摩庭审、专场培训等方式,陆续邀请165名“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参加,为他们讲解了合同纠纷、邻里关系、民间借贷等基层常见民事纠纷的有关法律规定和化解技巧,使他们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及时引导群众在法治轨道中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在基层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为更好的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初村法庭加强了“庭所衔接”,充分利用与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初村派出所共同构建的“法庭+派出所”联动机制,推动建立矛盾纠纷共同研判、联动化解、信息沟通共享等举措,促进矛盾纠纷从事后应对向前端防范转变,合力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向纵深开展,不断巩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

关闭

版权所有:威海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统一路408号 电话:0631-5224286 邮编:264200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