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法院2019年1月1日 星期一

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法院 http://whwdfy.sdcourt.gov.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学术论文的选题与表述
  • 作者:监察科于向华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7日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坐在这里,心里有惶恐也有感恩。惶恐的是,越写越觉得自己好浅薄。其次,想表达的是满满的感恩—感谢长久以来各级领导所给予的组织照顾与关怀,感谢各级评委老师所给予的宽厚认可,感谢研讨会平台给予我法律学养、人生信念的吹拂、修补与照耀……

  前些日子,我写的相关随笔《所有的努力,都是风景风情》在省院内网、《山东审判》公众号先后转载。文章记载了我参加研讨会的心路历程,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来一阅。下面,我把自己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得上是好论文呢?我总结了一下,大致应当有这么两个标准:

  一是在内容上应当体现写作者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和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现实意义,让读者从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能给读者带来营养,说得矫情一点就是“减少读者的阅读成本。”

  二是在形式上要求结构严整、语言自然流畅,让读者从阅读中体会到文字的力量与美感,进而感受到写作者本人的独特魅力。他们说,每篇论文评委只看四眼,第一眼,看题目;第二眼,看论文提要;第三眼看篇章结构;第四眼看语言风格。也就是说,论文的选题、逻辑结构、语言表述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如何才能把握好论文的选题、逻辑结构、语言表述呢?下面,我就自己参加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的一点心得和体会,与各位共同学习、探讨:

  一、关于选题

  对于一篇学术论文来说,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决定着论文的成败。我认为,选题应当把握以下三点:

  (一)要有学术和理论价值,对实践工作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区别于其他学者的论文,我们的论文属于应用法学范畴,来自于司法本土、来自审判工作一线丰富而又独特的学术理论最具价值。选题的经验、知识结构、视角应当基于审判实践,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和学术品格。写作者要有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法院工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发现和抓住法院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反映法院工作的发展趋势,做到论文选题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紧密结合。

  选题还要注意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结合,既要有实用价值又要有新意。桑本谦教授将论文分为两类:一种是为别人提供知识的论文,这需要自己要有大量的阅读量、知识储备量;另一种是,一个知识点大家都知道,却没有进一步去思考,需要你去写作,写到一个深度让大家去明白,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旧瓶新酒”。

  如果要谈老问题、常规问题,写作的视角就显得尤为重要,选题一定要言别人所未言,抓住别人忽略的东西,揭示问题背后的问题,写出新意和深度。如果能够把握得当,在选题上剑走偏锋有时也未尝不是一件讨巧的事。比如,在往届的学术讨论会上,有的作者谈法官庭审的倾听艺术、敏感案件的受理、司法的生活立场等问题,在全国法院获得了较高的奖次。以上选题较偏,但由于立意新颖,同类型的论文较少,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二)要选择写作者自身熟悉和擅长的领域。言为心声。文章体现的是写作者自身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疆域,这就要求写作者要在自己熟知的领域选题,写自己感同身受的东西。毕竟,好文章首先要打动作者自己,而后才可能打动读者或评委。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参加的是主流研讨,有些研究领域是有禁忌的,研究内容需要符合形势要求。在谈一些敏感话题的时候,要注意表达方式和分寸感,用建设性的语言来取代批评式的表述,让人易于接受。殊途同归的表达效果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技巧,也是人生智慧。

  (三)要大小适中,提倡小题大做。台湾大学某学生曾请教胡适写文章,胡适说写文章要小题大做,切忌大题小做。学术论文有字数的限制,在有限的篇幅中,要把问题表述清楚,写深写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选题太大,容易导致论文求全则流于空泛,求深则伸展不开。因此,我个人认为,选题最好要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在立意上求新,在论述上求深。

  二、关于表述

  在确定了选题之后,便进入了论文的写作阶段,紧随其后的是研究方法和语言表述。

  (一)研究方法。法院系统的学术论文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而应用法学的舞台是属于法官的,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论文的写作方法上,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选题从实践中来,写作到实践中去,最后成果的转化要回应现实问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论题,要认真联系实际进行研究,充分挖掘法院工作方方面面的资源,基于详尽的调查和具体的经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避免法院的学术研究出现理论脱离实际或研究内容简单、空泛的倾向,写作者必须在坚持传统法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等方法,使论文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满、立体,使应用法学的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二)语言表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媒介,也是思考的工具,体现了写作者的思想和素养。一篇好的论文应该用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切忌生涩难懂,我们要把朴素的深刻和流畅的表达完美地结合起来。好的语言和人的品质一样,应该简单、美观、节制、从容和健康,尽量避免狭隘、生涩和尖刻。用内敛的文字、缓和的语气、严密的逻辑思辨力、详实的实证分析来表述和分析问题。

  这要求写作者在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一定要深入进去,但是在表述的时候却一定要抽身出来,注意克服情绪化的东西,不放纵自己表达的快感,不为自己的某种情结所缠绕。否则,论文便失去了客观、中立和冷静的立场,削弱了文章的力量感。要用旁观者的眼光、沉静的观察,有距离、有节制地表达和叙述,保持着局内的深切与局外的冷静,使自己的文章有一种智慧之美,大气、理性、沉稳。

  三、关于如何准确选题与表达

  在厘清应当怎样选题和表达之后,写作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怎样才能切切实实地做到准确的选题和表达呢?我个人认为应当具备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一)要广泛阅读。每个写作者都不自觉地受制于自己的生活环境、知识结构和写作方式,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并且这种局限对写作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想突破非常困难。但是阅读可以帮助写作者打开个人的思维空间,开阔眼界,突破局限。

  阅读时我们要注意带着问题阅读,跨学科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我书包里每天都带个小本本。这是最近一本。广泛扎实的阅读可以让写作者具有宽广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对问题的认识不拘于眼前的一时一事,而是放到一个宏观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和分析,使写作者的文章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层次上都有大的提升。如果你能比别人多一个知识构成,就能有变化、有自我更新和胜出的可能。

  (二)要加强练习。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有经常写,才能维持一种手感。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者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困难所在,也才会想办法克服。并且,动笔的经验还能带动阅读经验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层次。同时,写作者还要注意平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把一些片断的、不完整的想法和不经意间的一些零碎的思想火花随手记录下来,以便于以后系统地整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的背后站着的是写作者本人,体现的是写作者的特质和素养。行云流水的文字背后,是行云流水的心态。

  (三)要加强交流。学术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写作者个人的耐心和努力,也需要外来的帮助与支持。在观点的提炼、资料的处理、引文风格的确定以及学术规范的遵守和运用等方面,加强法院之间、同事之间、写作者之间以及与系统外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交流不仅可以使写作者少走弯路,及早确立规范的写作方法,而且会产生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可以增加写作者论文的思想厚度和宽度 。

  第二十六届理论会,我的参赛论文主旨是将执行中的“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术语变更为“未发现有财产可供执行”。在济南培训时,遇到东营中院的王梓臣主任。王主任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审判周刊》、《山东审判》、《中国审判》都可常见他的大作。他提醒我关注一下“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等相关理论。我试着写进去了,果然文章出彩不少。最终,该篇论文获得了国家级三等奖,对于我个人、对于我们文登法院,都是零的突破。

  当然,这种交流和学习,除了写作者自身的自觉和能动性之外,更多的还需要寻求院领导和部门领导的支持,为论文写作者最大化地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四、关于“论文提要”

  关于“论文提要”,可能有的同志会不那么重视。我自己觉得,“论文提要”同样不可小视。它是整篇论文的浓缩,也是精华所在,它向读者展示论文内容足够的信息,体现论文的创新性,展现论文的重要梗概,它能大大缩短读者的阅读成本。真不是危言耸听,海选的时候,时间有限,“论文提要”有时可能会间接决定你整篇论文的去留。

  关于这块儿,这些年评委们一直在提。说句不怕大家笑话的话,其实,我也是前几年才刚会写。以前,我对“论文提要”没有正确的理解与把握,往往把它写成向读者介绍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或者写成向读者介绍自己文章的写作价值。字不多,却可能成为致命的硬伤。“本文”等字眼都不要出现。当年,也是他们看我笨得实在不象样子,发了几个样本,我照猫画虎才勉强过关。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我们是见不到“论文提要”的,建议大家找来一些优秀的范本研读、揣摩一下。

  五、关于我们自己

  写作并非易事,不要轻言放弃。“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为什么我们没想到别人想到了?有时候,真不是什么聪明,是因为发心不同。2018年,四度遇阻却没有放弃梦想的夏伯渝第五次挑战登顶珠峰终于成功, 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实现这个梦想,他用了43年。我真心敬佩他,也感受到坚持的力量。

  当年,我们参加威海中院的理论研讨,充其量拿个优秀奖。就是这样的鼓励奖,也是中院出于各法院之间的平衡。那年,我对毕明军副院长说,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想必毕院长也是刻骨铭心。还有一年,去省院培训,中院研究室领队唐玉沙和我开玩笑说,于姐,你不能吃了法官学院的饭就没事了,你得拿个奖。好长一段时间,我也很苦闷,觉得自己根本不是写论文的料。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轻言放弃。找获奖论文集学习揣摩,试着与各级法院同行多沟通,向专家多请教……渐渐地,我的论文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好运气也随之而来,第26届、28届获国家级三等奖;第29届获国家级二等奖。

  最后,想提一句——好心态比什么都重要。能作为威海代表队甚至山东代表队冲击奖项,确实是件荣耀事。但谁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获奖的毕竟也是少数。如果,尽最大努力了,没有获奖,但终稿比初稿有较大提升,通过本次写作自己又有了新的成长,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呢?

  以上是我个人的粗浅见解。不当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作者:监察科于向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