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波:办好民生“小案”,践行司法使命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18日 | ||
十余年里,她一直奋斗在民商事审判一线,先后被评为“潍坊市优秀女法官”“昌邑市优秀公务员”“昌邑市岗位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获昌邑市政府嘉奖。她就是昌邑法院围子法庭副庭长,一级法官王静波。 自2009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王静波先后在都昌法庭、民三庭、民一庭、围子法庭工作,化解了大量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她深知案件能否有效化解、人民群众能否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既关系到司法的公信力,又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乃至对法官个人的评价,因此她始终坚持司法为民的初心和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司法为民的情怀。 案结事了 实质解纷促和谐 民生“小案”看似简单,但都是当事人最直接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对待每一起小案,王静波坚持“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的理念,把“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案结事了”作为工作目标,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起民生案件。 在民庭工作期间,王静波曾处理过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原告李某与被告高某是邻居,之前两家关系还不错,但后来双方因琐事积怨并发生争吵,高某动手将李某打伤,给李某造成损失两万余元。开庭当日,被告高某没有到庭,电话联系也没有结果。王静波本可以直接开庭缺席判决,但考虑到双方的邻居关系,如果法院一判了之,被告不执行判决,势必会加深他们之间的矛盾,这显然只能“案结”却不能“事了”。 庭后,王静波找到高某问明事情缘由,并耐心向他讲明“判决”和“调解”的利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高某同意调解。但与原告李某沟通后,李某却丝毫不肯退让,调解工作一时陷入僵局。王静波并未气馁,“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走出去看到的全是办法”。她通过到社区走访,了解到李某的老伴在外地帮儿子照看孩子,不能经常回家照顾,李某长时间一人在家居住。王静波马上联系李某的老伴做调解工作,“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千金难买邻里情’,关键时候邻居能帮上大忙,不能因为小事伤了和气!”通过王静波一番耐心的疏导和李某老伴的规劝,使得李某最终同意高某的调解意见,两人不计前嫌,握手言和。 砥砺前行 勇于担当挑重任 因工作需要,2020年11月,王静波调整到围子法庭工作。围子法庭是金融法庭,在法庭只有两名员额法官的情况下,她一人担负起全庭金融案件的审理工作。长期的审判实践中,王静波总结出了“勤、巧、调、结”四字工作法则。“勤”,即勤奋。她坚持快审快判的工作节奏,每天集中上午时间开庭,庭后利用下午时间和其它业余时间集中制作裁判文书。为完成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她舍小家顾大家,甘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无私奉献。“巧”即巧妙发现双方争议焦点,极力促成当事人握手言欢。她坚持一案一微信群,对新收案件先组织诉前调解,鉴前质证、庭前质证,提前把准案件的争议点,让案件“轻装上阵”。“调”即调解,王静波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能调尽调、当判则判”的工作原则,尤其是各类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当事人出庭率高,可调解性强,她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柔、耐心等优势,注重做好调解工作。“结”即总结,她用心总结办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经验和方法,将调解工作贯穿于整个案件审理过程的始终,真正实现服判息诉、案结事了,保证了案件的审判质量和社会效果。2022年以来,王静波带领团队年均结案600余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100%,案件零发改。 赤诚为民 和风细雨解矛盾 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应当是群众工作者。多年的办案经历,让王静波深切体会到,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真正认你是法官。 在王静波审理的一起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一位老人用多年的积蓄为自己投保了一份年金型保险,在连续缴纳4年保费后,因无力继续缴纳,要求保险公司全额退保,而保险公司只同意退还现金价值,双方就此意见分歧很大。 王静波通过诉前调解、质证理清了案件脉络,也精准把握了双方争议的焦点,她发现在证据方面老人不占优势,但从情理上分析,涉案保险产品确实不适合老人群体,如果老人继续履行合同,最终很难实现其投保目的。这时候法院如果一判了之,势必会引起一方当事人的不满情绪,甚至会让当事人对法律公正失去信心。王静波通过老人的女儿耐心做老人工作,安抚老人的激动情绪,认真地给老人分析投保过程中双方的过错以及判决与调解的利弊,首先确定了老人能够接受的退费数额。随后,她又找到保险公司的分管领导,不厌其烦地多次沟通,在法理与情理中厘清公平正义,最终说服保险公司给老人退回已缴保费的80%,并于调解当日完成款项过付,案件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多年来,王静波秉承干干净净做人,明明白白做事的原则和底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着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践行着人民法官的神圣使命。她坚守信念、爱岗敬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展现出了新时代女法官“巾帼不让须眉”的靓丽风采。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