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永远的法官——记“时代楷模”邹碧华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年11月23日

永远的法官

                   ——记“时代楷模”邹碧华

临朐县人民法院   杜夏

他好像就是为法律而生,不论是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法系,沉淀积累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还是成为一名法官,活跃于审判台上,捍卫社会公平正义;不论是作为一名管理者,从大局着手,对法院的宏观发展做进一步的设计,还是作为一名学者,腹有诗书、勤于笔耕,著作等身。尽管已经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但是他的精神永存——他就是“时代楷模”邹碧华。

初识邹碧华是在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杂志《韬奋芳华》上,至今仍记得题目是《优秀,是一种品质》,文章情真意切,事迹丰富,优秀的品质在字里行间闪烁流淌,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折服。后来,惊闻邹碧华英年早逝的噩耗,不愿相信、不敢相信却又不得不信。邹碧华的离开,是法律的损失、党的损失、国家的损失、人民的损失。逝者已逝,但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光”和“热”,激励着后来人以楷模为镜,深学、细照、笃行。

为天地立心,重建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感觉。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找到一些东西,就是这种东西让我们慢慢地有了一种成就感,并为之不断地努力追求。”——邹碧华

为天地立心,公平正义是一个法官最高的价值追求。邹碧华曾说,当他毕业时得知自己被上海市高院录取时,给远在江西老家的母亲打电话报喜,仅有小学文化的母亲告诫他“一定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质朴无华的语言承载着一个母亲对儿子最殷切的期盼,也激励了他一辈子。2006年,邹碧华在入选“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时,做的演讲题目就是《做有良知的法官》。

在邹碧华任长宁法院院长和上海高院副院长时,他接待了信访“钉子户”沃根生。2008年9月,沃根生83岁的老母亲居住的阁楼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儿女们悲痛不已将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然而,经过司法鉴定,认定是老人用电不当引发火灾。因此,当时的法庭并没有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沃根生败诉后,对判决不服,一年接着一年上访。邹碧华得知这一情况后,重新找来卷宗,认真审核信息,认定电力公司没有主动为老人更换室内电线,埋下隐患,地铁施工撞坏了消防栓不及时修复,延迟了灭火时间,酿成了悲剧,两家企业负有一定责任。他说,“这个案子的判决没有问题。但我们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这样一位60岁的老人为了母亲的事四处奔波,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要让他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这才是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最后,在邹碧华的直接指导下,信访法官的多次奔走,终于使得企业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

为生民立命,饱含人文情怀关心弱势群体。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也是保护弱者的,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邹碧华

人文关怀,是从人文角度对人的一种关怀,就是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进行关注,是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条件、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一种诉求。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直接反映社会和谐与否的一面镜子,扶助弱势群体是社会和谐的底线。[1]邹碧华就是一个用生命谱写人文关怀,用实干关注弱势群体的好法官。

12月10日的晚上,一位老人致电上海市长宁区法院:“邹院长去世的消息是真的吗?”这位不敢相信网上传言的老人是一名白血病儿童的亲爷爷。12月14日上午,这位老人带着十岁的孙儿小铭来送别邹碧华。“没有邹伯伯,我也活不到现在。”小铭哭着说。5年前,小铭因身患白血病被狠心的父母抛弃。爷爷奶奶生活困难,没钱给孙子看病,走投无路之下,只好以小铭的名义将他父母诉至法庭,索要抚养费为小铭治病。当时,因为全国还没有未成年孩子告亲生父母的案例,因此立案庭迟迟没有立案。院长邹碧华知道后,与长宁区法院少年法庭的法官们连开两天会,研究法条,决定立案。最终,小铭靠着父亲名下的房产变现,才坚强的活了下来。正是邹碧华的人文情怀,才给了小铭第二次生命的希望。

为往圣继绝学,勤于笔耕著作等身。

“对法官来说,积累是一种过程,而多看书才能培育理论素养。”——邹碧华

他是一名学者型的法官:北大国际经济法系的硕士、博士,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短暂的一生中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孜孜不倦的努力让他拥有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经验。这些年来,他著书立说,撰写了《要件审判九步法》、《法庭上的心理学》、《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证券民事赔偿诉讼》等多部专业著作,在法学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四十多篇。

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被全国各地许多法院当做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无数的法官将之摆上案头,甚至到了人手一册的程度。《要件审判九步法》被业界誉为“庭审工具书”、法庭上的“独孤九剑”。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院长陈葵曾在文章《燃灯者邹碧华》中说道:“2011年,有同事向我推荐一篇刊登在《法律适用》上的论文,名为《要件审判九步法》。我看后被深深吸引了,我从事审判也有二十多个年头,庭也开过上千个,但是,从来没有留意过,开庭的步骤之间其实是有着某种深层的内在联系的。文章将庭审的步骤划分为九步,每一步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务,一步步走下来,庭审脉络清晰,层层递进,要点聚集,收官完整。这是一篇难得的庭审实务指南。”

学者型的法官邹碧华不仅著书立说,还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身为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邹碧华带了无数的研究生、硕士生。去年,他为毕业生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专题演讲,涵盖哲学、法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PPT厚达300多页。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无数的年轻法律人受益匪浅,夏关根就是其中之一。他对邹碧华的教导牢记心中:“不要以为你做的事情没有意义,也不要抱怨,你办好一个案子,可能就能影响到一个家庭”、“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做得好一点,这个世界就进步一点”。

为万世开太平,谱写更完美的历史

“与其抱怨,不如做好手中的事。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每个人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邹碧华

 9日,11时45分,邹碧华在朋友圈转发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上线的新闻,评论道:“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作为一名法官,邹碧华为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孜孜不倦地不懈努力。他精心打造的“律师服务平台”仅仅在前期,就调研了20万多件有律师参与的案件。调研发现,“律师服务平台”能够让律师通过网上阅卷减少60万个小时工作实际,10万辆次车辆往返。为律师们极大的节约了办公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一人栽树,众人纳凉。邹碧华的付出让上海1325家律师事务所的近17000名律师直接受益,都已成为了这个服务平台的受益者。

在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深情地说:“与邹碧华相识十余年,我觉得无论是作为法官还是法院的管理者,他总能站在整体的高度,为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做着不懈的努力。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各种法治力量都是为公众输送公平正义的平等一环,唯有珍视这种相生相存的价值纽带,才能凝聚起法律职业共同体之间的最大共识,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法治的真诚信仰。”

正是因为这种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专注、奉献精神,让邹碧华在司法改革中赢得了燃灯者的称号。

如今,司法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上海作为此次司改的领头羊,一举一动,影响深远。邹碧华,正是上海司改的操盘手之一。

改革难,难于上青天。对此,邹碧华说:“要说‘黑锅’,谁有我‘黑锅’背得多!可是,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该顶住时要顶住;对下,必须要有担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和年轻人吃亏。”

邹碧华全身心投入司法改革,为了将上海司法改革方案制定得更科学,他对世界各国的司法改革实践进行了梳理,看了法学理论、审判实践、管理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信息化技术等大量专著,最终凝结成《上海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该方案擎起了上海司法改革的大旗,明确了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及司法辅助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等5项改革内容,为全国司法系统改革做出了表率。

邹碧华走了,他的生命化成法治夜空中的启明星,指引更多人继承他的精神,奋力前行。我坚信,中国的法制建设的道路上,必然会涌现更多的“邹碧华”,让依法治国更加璀璨夺目。



[1] 引自《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心理探微》,作者:周永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