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周刊)服务基层接地气 情系民生赢人气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5月16日 | ||
近年来,山东潍坊奎文法院以高度的责任感,在司法工作中不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司法依靠群众、群众参与司法,司法服务群众、群众认同司法”的工作方法,不断提升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源头上关爱民本民生,化解社会诉求,维护和谐稳定,用对群众的一片热爱之情扶民困,帮民需,解民忧,在彰显公平正义的道路上书写一曲司法为民的新篇章。 “听民声”、“知民意” ——深入基层解难题 积极开展大走访活动。院领导带领相关业务庭法官走访人大、政协、企业、社区村居等,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当前社区的治安稳定状况、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并通报法院审判执行工作、队伍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和法院改革工作情况,当面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该院认真研究,逐项落实,抓紧整改,截止到目前为止已落实意见建议8条。 “访群众民情、解百姓难题、促社区发展、树法院新形象”。今年以来,奎文区人民法院积极开展“1+5包居联户”活动,依托现有的22处法官联系点,确定每名干警重点帮扶1户贫困户,同时联系5户普通群众户。奎文法院将每月的18号确定为“群众工作日”,要求院党组成员和庭室负责人深入驻点社区“面对面”听民声,“手牵手”解心结,“心贴心”谋发展。活动开展以来,领导干部走访居委会10余次,走访群众200余户,向包靠社区发放慰问金1万元。 为了进一步了解社区民声,奎文法院还积极开展“法律五进”活动。今年以来,该院先后开展了“进企业座谈”、“情系祖国花蕾,送法进校园”、“学雷锋进社区”等法律宣传活动。在活动中,接受群众咨询100余次,发放法律宣传资料1000余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护民权”、“解民忧”——公正司法为人民 今年年初,潍坊某物流公司与郭某签收物流运输合同,委托其代为运输一批布匹,但郭某在收到货物后,就杳无音讯,该物流公司报警后,经公安机关调查得知,郭某的身份信息及车辆信息均为伪造,但同时查证郭某的车辆挂靠德州某车辆运输公司,于是将该运输公司告上法庭,该运输公司也直叫屈。刘海燕法官对该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由于该布匹为某商品市场的众多散户委托该物流公司运输的,商品的数量及颜色花色质量因为涉及散户众多无法列举。案件标的额无法确切查证。为了查证具体散户的情况,刘法官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一趟趟的跑去该商品市场,一家家散户的查证,光布匹情况就登记了厚厚一本,最终摸清了该布匹的情况,接下来的调解工作刘海燕法官对双方进行了苦口婆心的教育,晓以利害,讲明法律关系,终于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各自承担一半的损失。案件圆满调解后,运输公司的经理专程给刘法官送来锦旗,对她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执着的职业精神表示感谢。 该院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开展审判执行工作,积极践行司法为民理念,从群众最直接的切身利益入手、以百姓最关注的“诉讼周期长”、“执行难”为着力点,不断加大案件调解力度,积极开展清理积案活动,完善诉讼诚信数据库建设,加大执行力度,高效、及时地将当事人“法律权利”变为“现实利益”。 “暖民情”、“赢民心——润泽万家促和谐 一位新疆老人,怀疑自己溺水身亡的儿子是被儿媳与他人合伙谋害的,只身从新疆一路颠簸来到潍坊为儿子讨说法,走投无路后来到了奎文法院。奎文法院衔接办主任张晓睿接待了这位老人,发现老人除了说儿子托梦给他,没有任何证据。张晓睿并没有一推了之,而是联系了公安机关、死者的老板和工友,多次去了死者生前工作过的工地,但都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印证老人主张的证据。最后,她对老人说:“我们很同情您老年丧子的心情,但是,您的案子即使是立案也不可能胜诉。而且从我们现在调查的情况来看,您的儿子的确是下班后去河里游泳时淹死的,您应该接受失去儿子这个事实,让儿子在九泉之下能够瞑目。”张晓睿扶起哭得瘫倒在地上的老人,把口袋里的钱都掏给了他。这位老人看着她说:“姑娘,你们为俺做了这么多,俺都记在心里呢,俺来这趟虽然吃了很多的苦,但是俺总算也给了娃一个交待,俺不念想了,俺谢谢你们。” 把每一个当事人的诉求当成大事去做”是该院院长韩亮对干警们的要求。该院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根本,不断拓展纠纷解决机制,将诉讼向诉前诉后延伸,建立一体化的诉讼窗口,方便了群众诉讼。健全司法救助工作机制,对困难当事人开通“绿色通道”,缓、减、免诉讼费,不断完善覆盖刑事被害人、涉诉信访、执行等方面的救助制度。积极开展法官进社区活动,依靠已建立的社区联系点积极开展送法上门、答疑释惑、法律咨询服务等。 |
||
|
||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