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信念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27日 | ||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你最喜欢什么景象呢?最美人间四月天,我想应该是绿树成荫、百花盛开。在这春意的背后,也许还有另一重美景也值得欣赏,那就是积蓄了一冬的泥土。它朴实无华,却以全部的养分,滋养了整个春天的明媚。 泥土对春的托举,就如同在座的各位老师,以无声的奉献坚守着法治信仰,用学院独特的方式服务全省法院审执工作,用学院特有的资源诠释着公平正义的信念。 故事要从去年夏天讲起。在百花开得最艳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位“不称职”的父亲。他是我的同事,也是2024年年度重点班次,全省法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班主任。为了更好的培训效果,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与学员同吃同住,没有离开过培训基地。但同样是这两个月,他的孩子正在高考冲刺。临行前,他拍了拍孩子的肩膀,没有说话。孩子同样坚定,他没有挽留父亲,因为他知道,尽职尽责早已融入父亲的一举一动,他们都将前往各自的战场。故事的结局是完美的。在这位老师和团队的努力下,这期培训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他的孩子,也以640多分的好成绩考取了心仪的学校。 泥土的朴素信念,就是让千千万万的种子破土而出。在这位老师的身上,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具象化。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法治为了人民”不是空洞的口号,而需要我们找准定位,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法官学院平凡的一员,我们存在的意义不在于直接去定分止争,而在于扑下身,去做那肥沃的泥土,滋养无数匡扶正义的优秀法官,用最贴近地气的温度,焐热法治中国的进程。 带着泥土的信念,我开始尽我所能地去助力每一寸成长。如何通过培训科研,解决法官们实践中的问题呢?工作中,我们探索出了订单式培训和类案研究两条路径。我们精准采集法官们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一方面,通过这些“需求订单”精准匹配授课内容,另一方面,组织学院教师对这类案件的审判难点、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形成研究报告供一线法官参考。当发现婚姻家事和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成为法官们的“高频痛点”时,我们将问题整理归纳,形成教学类研究课题,并与最高院、省法院的审判业务专家精准制定培训内容,打磨课程。实战、实用、实效成为了我们的最高追求。上个月,我们带着这些“秘籍”,走进菏泽法院,开始了“送教到一线”的巡回授课活动。400多名法官和法官助理走进课堂,在思想的碰撞中,专家们的精彩授课与台下学员们的频频点头交相辉映,我们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菏泽法院民三庭的庭长对我们说,“这次培训可不是雨过地皮湿,而是精准滴灌到根系!让纸面的法条变成手中利剑,更好的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看着法官们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回,我们这些泥土也真正找到了自己想要呵护的树木。 今年三月,我跟随着学院领导和学员们来到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前,一起挥锹培土,种下两株挺拔的银杏。望着泥土中交错的根系,我突然热泪盈眶。自己的努力正如涵养公平正义的泥土,我们甘愿做法官们的坚强后盾。当一线法官在一个个案件中主持正义,我们在幕后一次次打磨课程;当一线法官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在灯下把经验凝结成教案。他们迷茫时,有我们送去“按需配送”的“操作指南”;他们欣喜时,有我们送上的真心祝福。我想,我们或许不是森林里最高的那棵树,却是托起整片森林的土壤。正如孔子杏坛讲学、百年树人,我们也在用一生的平凡,书写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浪漫。 同事们,朋友们,让我们追随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信条,将青春扎根育人的土壤,去滋养每一颗种子的渴望。也许,我们的名字无人问津,但这片土地上郁郁葱葱的森林会记得——这里,有一捧捧育种育苗的泥土,用一生的辛勤,托举起法治的春天。 |
||
|
||
【关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