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走不出的格尔尼卡

来源:中国法院网   发布时间: 2016年02月29日
  生活在巴黎这座前卫的城市,毕加索知道自己必须符合这座城市的定位。在那个对艺术陈规旧律充满蔑视的城市,毕加索就是个现代艺术的斗士,他手中的画笔就是他的武器,很快,他就取得了胜利,在他的笔下古典艺术表达的美感彻底成为了历史,美丽的胴体被残忍地剪成不规则的碎片后拼接呈现,他不认为现代绘画应该刻板地将这个世界复制到一个二维的画面上,毕竟在照相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没有哪个画家能比照相机在这方面复制得更好。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毕加索认为要彻底打破看待事物的常规眼光,必须将事物的不同侧面融于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中创造出立体的空间,唯有此才能最完整地展现事物的客观形态。
  现代绘画不但要在形式上蔑视传统规则,也要在内容上突破对王室贵族的歌功颂德,虽然王室贵族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权势”绝不会没落,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初期,各种政治势力,左的、右的、新的、旧的,你方唱罢我登台,权势在现代政治中得以焕发新生。远离政治似乎成了毕加索一生的座右铭,他是个“政治恐惧症”患者,对政治唯恐避之不及,他是朋友眼中“最不具有政治性的人”,即使当时(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政治社会局势已经非常糟糕,但在毕加索的画中却看不到丝毫的反映。他完全沉迷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他只对自己的绘画事业感兴趣。
  作为一个生活在巴黎的异乡人,这位现代主义绘画大师内心深处始终不曾忘记自己是一个西班牙人。1936年佛朗西斯科·佛朗哥发动了军事政变,对民主政府发起进攻,他得到了德国纳粹的支持,德军空袭了西班牙。尽管弗朗哥领导的军队是不义之师,但却连连得胜。位于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这座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艺术藏品圣地,在战火中已经岌岌可危了。毕加索有点不镇定了,这位叛逆传统的现代主义绘画大师觉得自己有必要保护自己祖先的作品,他接受了普拉多博物馆馆长之职。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站在了共和国的一边——毕加索背叛了自己的原则。在毕加索的帮助下,博物馆内的藏品被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这次涉足政治,多少有点艺术的目的,但之后的一次,毕加索则是心甘情愿的全身心投入。
  1937年4月,德军空袭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这是巴斯克人的首府,佛朗哥打算给巴斯克人一点教训,原因是他们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超过5000枚的炸弹投向了这个小镇,手无寸铁的人们四处奔逃,然而又被德军飞机追着扫射,在屠杀的末尾,德军投下了燃烧弹,小镇霎时成了火海。这次空隙造成1600多人丧生,数千人重伤。
  身在巴黎的毕加索被震动了,他决心用他的立体主义来告诉世人真相。这幅以格尔尼卡命名的画作,充满历史感和道德感,受伤的骏马、倒地的战士、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痛哭,一只结实的公牛出现在了痛哭的母亲背后,在西班牙,公牛难道不是被用来展示屠杀的吗?画面充斥着恐惧、痛苦和死亡,痛苦似乎成了毕加索艺术创作的来源。是的,毕加索在创作时,心里只有痛苦,但他心里真的没有一丝乐观主义精神吗?倒地的战士手掌上赫然现出刺痕,那不正是耶稣受难的才有的吗?作为现代主义的毕加索怎么关心起宗教了呢?是了,那是奋起的反抗而牺牲的勇士,当他伸展手臂就像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在另一只持剑的手边上,一朵微弱的小花在开放。这正是反败为胜的点睛之笔。
  画面顶端,一只邪恶之眼或电灯散发着锯齿状光芒,那是纳粹的飞机吗?是屠杀者发出的死亡之光吗?而画面右边,一只英雄般的手臂握紧烛光对抗着邪恶之光。在强烈的锯齿状光芒下,烛光显得有些微弱,但却深入人心,它炸不烂更无法摧毁。这是艺术与屠杀的对决。当屠刀落下时,毕加索终于意识到在惨剧面前艺术应该做些什么,什么是人类一分子的义务所在,连毕加索自己都承认自己的作品开始具有政治意义了。
  格尔尼卡事件之后,佛朗哥终于还是统治了西班牙,法西斯主义的战火也开始在全世界蔓延。然而,正如《格尔尼卡》所预言的,黑暗只是暂时的,自由女神终究会回归人间大地。1944年,巴黎解放了,帕博罗·毕加索成了毕加索同志,他成了一名法国共产党党员。
  虽然有了党派身份,但毕加索似乎又恢复了不问政治的本性,频频出现在时尚杂志上。与此相反的是,《格尔尼卡》的力量却在积聚,它是战争中普通百姓苦难的一面镜子。1981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恢复民主,《格尔尼卡》终于得以回家。但,毕加索没有等到这一天,他于1973年去世了。虽然没能活得比佛朗哥长,但毕加索对此似乎并不遗憾,他自信他的作品会比佛朗哥长命,他说的就是这幅《格尔尼卡》。
  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有某种穿透时空的力量,就像《格尔尼卡》时刻提醒着人们,那只邪恶之眼就藏在我们心中,它时刻在等待着时机再次出现。2003年,美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他们要武装干涉伊拉克,在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人似乎注意到了某些与他们决定不相协调的东西,是了,会场的背景正是《格尔尼卡》的复制品,后来这个复制品就被一个蓝色大窗帘遮上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为一幅画作而感到难堪,这不正是艺术的力量吗?
  
  作者: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谢威利
关闭
版权所有:潍坊市坊子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六马路71号 电话0536-7661513 邮编:26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