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天空里的熠熠星光 |
||
来源:中国法院网 发布时间: 2015年12月17日 | ||
虽然唐代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但是好的文字,就像陈年老酒,经过岁月的慢慢发酵,越发醇香醉人。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 有人将李白和杜甫比喻成唐诗天空里的日和月,虽然宋词天空里没有日月那般的明亮,但是璀璨的星空中,有太多熠熠星光闪耀着。我怀着虔诚的心抔来几束。 一、豪放之光 北宋苏轼与南宋辛弃疾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同时苏轼还是词体革新家,辛弃疾的数量居两宋词人之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把对妻子的怀念也写得如此豪放,大概只有苏轼才能写得出来的。苏东坡的经典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等等,我们都烂熟于心。 辛弃疾的豪放有过之而无不及。信手拈来诸如:“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还有“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等。 另外,岳飞也有词云:“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豪放是一种性格,豪放是一种自信,豪放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在宋朝这个扬文抑武的朝代,文人的豪气和侠气愈发难能可贵了。 二、婉约之光 我们习惯于惯性思维,以为文人都是温文尔雅,多愁善感的。在宋词的天空里,被特定赋予了婉约这个很“婉约”的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晏殊、欧阳修、周邦彦等。 先说说李清照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李清照写给她的丈夫赵明诚的,让我对他羡慕嫉妒但是没有恨。还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更兼“人似黄花瘦”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是她的杰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名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出自他的手笔。秦观感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似乎将婉约推向了不那么婉约,于是就达到了婉约的极致了吧。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上个世纪7、80年代被琼瑶小说演绎得淋漓尽致,却是来自晏几道的手笔。还有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他父亲晏殊的作品。不过我最喜欢他的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让我们在失望之后隐约看到了希望之所在,于是大家都喜欢着。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应该不知道它竟然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吧。周邦彦云:“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这样的词句,很适合游子们去共鸣的。 有人推崇宋朝的文化达到了华夏历史的最高点。这婉约的宋词是功不可没的。有谁不知道李清照的?她的光芒,在宋词的天空里将永远耀眼着、璀璨着。 三、意境之光 我认为文字的最高境界不是华丽之本身和纤云弄巧之姿身,也不是对仗工整,而是它们构建起来的那种意境。也就是我们直白理解的空间感和画面感了。 苏轼说:“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一溪的云,你去想象吧。姜夔的一句“淮南皓月冷千山”让我顶礼膜拜着,王国维也谓为姜夔词之最爱。 喜欢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还有他的“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太有画面感了。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什么地方可以合成愁?离别的心上一个秋。本词的作者是吴文英。 陆游咏梅语:“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跟着词走,就是一幅移动的画面,美美美。 四、简洁之光 郑燮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宋词的天空里,我更喜欢那些直白的,简洁的光芒。它们三言两语,直抒胸臆,虽然言简意赅,但却是言简意深。不是高手,是达不到这样的造诣的。我把它们与素描等同起来。抽丝剥茧之中,只需要抓住要害就可以了。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简单而直白的倾诉,让我记住了它的作者叫李之仪。还有张先说:“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可谓是简洁之上品。 “粗衣淡饭,赢取暖和饱。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常教洁净,不种闲花草。据见定,乐平生,便是神仙了。”它的作者是曹组。抗金名将韩世忠云:“荣贵非干长生药,清闲是不死门风。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这些观点,很适合现在整天喊累压力大的人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是豪放辛弃疾的词,你不信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尽管史学求真,文学求美,但是很多时候文史是很难分清的。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还是继续追崇先人的真善美目标吧。 作者:广东省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马跃辉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