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院文化

再次邂逅三星堆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9月09日

  泰安中院   宋杰

  2022年3月31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距今3200年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赫然在列。抬头看去,书架上放着的那本《天赐王国—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之谜》,似乎已经蒙了一些尘土。这本书的扉页上记着的购买时间是2004年。18年后,与三星堆似乎是再次邂逅,如家人,如故交老友,许多话,总要说道说道。

  坦率地说,对于考古学,我可能连皮毛都没有摸着,顶多算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对这门学科特别是田野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段时间,对明清皇陵、长沙马王堆、扶风法门寺、临沂银雀山汉墓等遗址的发掘,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有过一些了解。初识三星堆,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那本《天赐王国》,封面上有两句话,十个字“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还被2021年央视《国家宝藏》栏目反复引用。再读这本书,纸业已经有些泛黄,但书中记载的那些三星堆发掘记事,那些出土文物,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像、太阳神鸟、黄金权杖,以及不计其数的玉器、象牙、贝类,还有这些文物背后那个神秘莫测、异彩纷呈的古蜀文明,依然跃然纸上。

  新中国成立后,对三星堆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此后一段时间,相较于对遗址本身和出土文物的学术研究,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似乎沉寂下来。直到2020年,三星堆遗址开启了新一轮发掘,川西平原鸭子河畔,那一方神秘的土地,再次吸引世人关注的目光。看似独立的事件,却折射出我们国家3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发展变化对考古工作,包括三星堆发掘带来的在技术、人才、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强力支撑。

  首先是发掘方式的变化。以前,我们说到考古,脑海里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考古人员拿着洛阳铲、铁锹、小刷子等简陋工具,蹲在大土坑里忙碌,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身泥。1956年在对明定陵进行发掘时,当时的工作人员曾制作过一份采购物品清单,清单中主要有蜡烛、木箱、木丝、矿井安全帽等,不难看出当时的工作是在什么样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进行的。即使是30多年后在对三星堆首次大规模发掘中,考古人员的工具主要还是锄头、手铲、竹签等。已经退休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陈德安介绍说,当时的发掘条件非常简陋,为了减少风吹日晒对文物的影响,搭了一个很大的草棚子,太阳出来把草棚子罩上去,阴天的时候再拿开。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发掘条件是何等艰苦。

  在对三星堆的新一轮考古发掘中,工作人员首创了探方工作舱,也称为考古发掘舱。通过直播我们看到,钢结构、玻璃体的工作舱覆盖在发掘现场。从外观上看,真像是超大型的宇宙飞船降落人间,极具科幻色彩。舱内保持恒温恒湿,能最大限度地即时保护出土文物。同时,舱内各种功能各异的考古操作系统和装备一应俱全,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探测、提取文物,同时建立考古现场的3D模型。在发掘现场,还搭建了特制的升降设施,工作人员可以趴在上面作业,减少对文物、土层的影响,还可以提取大型文物。在这轮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各种黑科技还有很多。可以说,这次发掘,颠覆了我们以前对田野考古的一些固有认知,是一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发掘的探索与实践。

  考古学上有两大难题,一是遗址发掘难,二是文物保护难。特别是第二个,几乎是世界级的难题。文物常年存在于遗址之中,与其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一旦面世,温度、湿度、光照等发生变化,文物会迅速氧化、变质,甚至是消失。在对明定陵的发掘中,曾出土了一批丝织品,被考古工作者称为定陵出土文物的首宝,为研究明代纺织工业和工艺美术水平,提供了详尽而丰富的实物资料。但受制于保护技术等原因,这批丝织品很快变硬、变脆,失去原有的光泽。1972年,在对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中,工作人员在一个漆鼎中发现了近十片莲藕浸泡在水中,质地白皙,莲藕的小孔还清晰可辨。在运往博物馆的路上,这些藕片竟神奇的消失了,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正是有了我们前面说的考古发掘舱,在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工作人员可以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用高科技设备对文物进行监测分析,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分别进行保护处理,然后再进行包装和储存。可以说,三星堆文物从等待发掘、出土、馆藏等各个环节,都备受呵护,尽量做到保持文物原有的样貌和质地。2021年12月18日,三星堆文物保护和修复馆正式开馆,这个运用最新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现代化文保设施设备以及一流保护修复技术打造的工作平台,使三星堆出土文物有了自己的专属豪华套房。另外,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也已开始筹建。《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为三星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法治保障;《四川广汉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诸多方面也划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可以说,对三星堆文物的保护利用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或可称为“三星堆模式”。

  还有一点必须要提,就是对文物本身文化价值的发掘和推广。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一件文物,往往是旁边立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文物名称、距今多少年、在哪里出土的、干啥用的。都是教科书式的说明,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缺少了文物本身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我们有着数千年延绵不绝的文明发展史,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物。据统计,我国光是可移动文物就有超过一亿多件/套。这些文物,积淀着那个时代人们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包含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可以说,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或者数个动人的故事,蕴藏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密码,是璀璨的中华文明一次次在历史的聚光灯下闪耀的见证者。发掘推广文物自身的文化价值,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其意义重大。

  “让文物活起来”,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深入,激发了历史文物的生命力,一件件文物走近寻常百姓家。《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探索类节目备受好评,各地的博物馆参观者络绎不绝,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和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让人大呼过瘾,北京冬奥会的奖牌、火炬、竞赛场馆、礼仪人员服饰等,也都有国宝们的印记。“让文物火起来”,人们喜爱“昭陵六骏”,于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了两只“网红喵”,一只叫“飒露黄”,一只叫“拳毛花”;三星堆出土文物也是备受青睐,《国家宝藏》第三季用一集的篇幅推介了三件代表文物,在此后的《展演季》也有文物代表参演,人们不但记住了国宝们的前世今生,还记住了那支风格独特的“重塑雕像的权利”乐队。人们感慨,原来国宝们也可以如此可可爱爱。当国宝们焕发出他们的蓬勃生机,又多了许多人间烟火气之后,我们就可以去倾听远古骨笛的悠扬,去感悟圣人的教诲,去探寻“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神奇寓言,还可以与盛唐的人们共赏“霓裳羽衣曲”,与18岁的少年才俊探讨青绿山水的奥妙。更有那一件件红色文物,让我们一次次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去体认革命先辈们救亡图存、舍生取义、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特质。解读一件文物,就是与祖先,与前辈们的一次对话,当我们了解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心中升腾的自豪感、自信心,溢于言表。我们可以大声对全世界说:“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能!”

  每一起事件,都刻上了时代发展的烙印;时代的发展进步,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看似孤立却又相互联系的事件体现出来。三星堆的新一轮发掘,亦是如此。老友重逢,许多感慨,总要发一下。

  3200年前,三星堆似那些太阳轮,曙光乍现,喷薄欲出,引领古蜀先民走出蛮荒,走向新天地。3200年间,三星堆如同那尊青铜大立人,享蜀地花开花谢、秋月春风;看青山斜阳外,世事沧桑。3200年后,三星堆象那只太阳神鸟,一飞冲天,再醒惊天下,踔厉奋飞,与新时代的我们共赴星辰大海。承接中华民族伟大腾飞的脉络,与时代的飞速发展同频共振,三星堆,绽开在当下,必将盛放在未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