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院文化

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努力做新时代人民法官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年05月31日

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宋平

  转眼间,2017年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班已到尾声,在两周的培训学习中,通过认真聆听党校教授们授课,观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力量》纪录片,参观徂徕山革命遗址,我受益匪浅。

  几位教授在讲授十九大报告精神时,不约而同提到两个字“信仰”,今天我也想谈谈信仰。出于对信仰的好奇和探求,我特意查阅了“信仰”一词的含义,百度词条说:信仰,是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有的学者把它解释为: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我认为,信仰,是一个人的根和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脊梁。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前途命运。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华民族缺失信仰。这显然是错误的,从过去的仁义礼智信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不彰显着信仰的力量,下面和大家分享几个关于信仰的小故事。

  故事要从100年前的那个冬天说起,1919年的冬天,一位当过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名叫陈望道的年轻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从寒冬到次年早春,他在自己的卧室里,借着一盏昏暗的油灯,送走了一个又一个长夜,孜孜不倦的翻译《共产党宣言》,潜心翻译的他,竟错把墨汁当成红糖吃掉而浑然不觉,甚至感觉墨比糖还甜,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纪录片中提到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1920年8月,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只有28000多个汉字,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点。有人问:墨汁为什么那样甜?我想,因为那是信仰的味道,是共产党人对信仰的选择和坚守。

  回顾历史,有无数像陈望道这样,内心坚定的共产党人。看今朝,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上大学时,我非常喜欢一本书——《看见》,书中的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几年前,央视主持人采访一位中年人,中年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矿泉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于是中年人把当时的铁道部告上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后来中年人赢了这场官司,大家都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当他再次坐火车时,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主持人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位中年人叫郝劲松,一位法律从业者。正是靠着对法律的信仰,一位普通的法律人真正赢得了尊重,捍卫了权利。

  2016年8月15日,是我人生中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也是初次接触扶贫工作。入职第一天,扶贫办主任带领我去走访困难群众,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一次走进困难群众家里,让我很受触动。我们走访的是一对老人家,老爷爷患食道癌,老奶奶常年患有高血压,两人需要长期吃药且不定时去医院复查、治疗,他们唯一的儿子因病去世,家里一贫如洗,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能看的是台破旧的小电视。我们一去,老奶奶热情的端上热水,虽然水杯里浮着一层灰,但主任喝水的时候丝毫没有介意。这个小小的举动,却让我感触颇多,我想:这就是一位普普通通基层扶贫干部的信仰吧,在细节处体现出对困难群众尊重和谦卑。那天回去后,我在朋友圈感慨:生而为人,要懂得谦卑。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或尽人皆知,或默默无闻,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就是你自己。所以,你可以说存在缺少信仰的中国人,但你不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华民族没有信仰,中国从不缺少有信仰的人。作为一名法律人、法院人,更要坚定对法治的信仰,秉持对法治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忠诚,当我们把信仰看作生命一样重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为信仰去付出时间、精力甚至生命。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内心拥护和敬仰,真正让法治成为人们内心的信仰,共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梦,我们在路上。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志们,在习近平总书记引导的新时代里: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