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院文化

不忘历史 不惧未来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年05月15日

新泰市人民法院  仲娜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与人生修行。

  《习近平用典》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文章中引用到的135则古典名句。在该书中,每一则古典名句后面既有原典出处,又有当代解读。这样的结构安排能够让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通过阅读该书,我获益匪浅。在此,我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与大家进行交流与分享。

不忘历史 传承文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便是文字和史学典籍。《习近平用典》一书汇集了包括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劝学、任贤等方面的古典名句,对其学习的首要意义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为官从政的重要价值理念。《习近平用典》的首篇--敬民篇中的古典名句便充分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了民心对于政权成败得失的重要性。得民心、顺民意,政权才能巩固;失民心、逆民意,政权必然崩溃。“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强调了只有体察百姓疾苦、解决百姓困难,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久安定。“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强调了为官者最高尚的官德是爱护百姓、倾心为民,最低贱的行为是祸害百姓、苛待百姓。“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强调了只要是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再小也必须推行;只要是对百姓有害的事情,再小也必须祛除。

  “为政以德”是中国古代为官从政应当遵循的原则。《习近平用典》一书中的为政篇、立德篇、廉政篇等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强调了当官者必须遵守的三个法则:公正廉洁、谨言慎行、勤奋好学,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做好百姓的“父母官”。“为官避事平生耻”,强调了为官从政者应当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勤勉做事、敢于担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强调了为政者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潜在的困难与危险。“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强调了为政者应当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加强自控能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抵住诱惑、拒绝腐败。

  “奉法行法”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法者,治之端也”,强调了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开端,也是治国理政的依据与基本方式。“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强调了执法力度的强弱决定了国家发展的兴衰。秉公执法、坚决执法,国家就会兴盛;反之,徇私枉法、执法软弱,国家就会衰弱。“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强调了制定法律容易,施行法律困难。法律被制定后,不应当成为“空中楼阁”或者“一纸空文”,而应当被严格执行、坚决实施,真正成为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方法与依据。“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强调了要正确施行法律,要去私行、行公法,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否则以私道治国,国家就会动乱。

不惧未来 创新传统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并不是要把我们拉回到古代。而是,要我们通过学习与传承,将古人的智慧应用于当前实践,服务于当代社会。《习近平用典》一书中的每一则古典名句后面所附的当代解读,便是在传统基础之上的创新。我将以一名司法工作者的身份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从“以民为本”到“四心工作法”。“四心工作法”是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的司法工作方法,它要求“接待当事人要热心、倾听诉求要耐心、审判案件要细心、解决问题要诚心”。践行“四心工作法”,就是要在工作中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处理每一个案件纠纷的过程中都应当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我们的司法人文关怀,真正的做到既解“法结”又解“心结”,从而逐步杜绝司法领域中“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最终赢得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与尊重。由此可见,“四心工作法”是传统的“以民为本”思想在当代法治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

  从“为政以德”到“五个过硬”。“五个过硬”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即“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在政治方面,要求司法人员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自觉地将这一政治性原则转化为案件审判的思维方式,真正做到司法为民。在业务方面,要求司法人员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庭审驾驭能力、证据审查能力、案件裁判说理能力等必备能力。在责任方面,要求司法人员敢于担当,并将是否维护好人民利益、是否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作为评价自己工作的标准。在纪律作风方面,要求司法人员严守党的纪律、遵守宪法法律、依法办案,同时自觉抵制各种利益诱惑、廉洁奉公,真正做到司法公正。“五个过硬”是对当代司法人员的要求,是“为政以德”的传统思想在当代法治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

  从“奉法行法”到“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司法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态度。因此,我们必须要坚定法治信仰、忠于司法事业,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治建设,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办案质量与办案效率,让自己所办的每一件案件都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用自身行动引导人民群众信法、守法、用法,从而真正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依法治国”与传统社会遵循的“奉法行法”具有一致性,它是“奉法行法”的传统思想在当代法治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当前,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先人的智慧,用以解决当代面临的难题。因为只有不忘历史,才能不惧未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