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院文化

浅谈如何写一份“走心”的判决书

来源:中国法院网   发布时间: 2017年06月07日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  樊艳潮 宋冀平

  判决书是法官智慧最集中的体现,它凸显了法官去伪存真,一槌定音的博学和睿智。一份“走心”的判决书就是一名法官最完美的作品。作为一名法官,崇高的法治信仰内化于心,是我们为司法事业奋斗的力量源泉,外化于行,就是办理好每一起看似平凡不起眼却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件”,做好法律的践行者。我们希望每一起案件的审理,都彰显着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每一次法槌的落下,都诞生一份“走心”的判决,让每一个案件当事人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与司法的温暖。

  唯有敬业才能“走心”。在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一直存在。堆积如山的案件,纷繁复杂的案情,法官一整天都忙于庭审的情况并不鲜见,这就使得法官写判决书的时间很紧张。但是判决书的重要性容不得半点马虎。怎么办?只有勤奋,唯有敬业了。可能仅仅这样还不够,还要法官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掘一套科学高效的工作习惯。

  不管案件有多么繁多,时间有多么紧张,庭前阅卷这一环节不可少。因为通过庭前阅卷,可以确定审理方向,把握需要查明的法律关系和事实,庭审时可以有的放矢,既能够全面的掌握案件事实又可以提高庭审效率。更重要的是庭审工作做好了,也就为写好的判决书奠定了基础。

  庭审环节可谓是整个审判环节的重中之重,对于庭审环节不能掉以轻心。对于整个庭审流程、庭审中需要查明的法律事实都应在庭前阅卷的时候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庭审中要注意对于关乎案件裁判的重要法律事实的调查,重要证据的质证,做到庭审结束应该查明的事实、质证的证据都得到确认。因案件具体情况不同,案情简单的一次庭审就能够审理清楚,从而出裁判文书结案。但是对于复杂的案件,可能需要多次庭审,且可能庭审之间相隔的时间又很长,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对于这类案件,我习惯将已查明的事实、未查明的事实、待核实回复的事实、待补充证据的事实、新的争议点、程序瑕疵及材料缺失等等情况利用便签纸做好标记附在卷里,随着庭审的进度,用便笺记录案件的事实脉络及进程,做到了然于心,再次开庭时对于案件情况可以迅速把握。

  同理,这样的习惯也运用到写判决书中。对于上面所说的要开几次庭,“战线”拉很长的案件,判决书也是要见缝插针、随时跟进。对于文书框架类的内容、已查明的事实、待核实确定的事实、待补充证据或缺乏证据的事实分别用五种不同颜色进行标注,一目了然,重点突出,与案件的审理进程相对应。而且对于最后在判决书说理时,对照前面不同颜色字体的内容,可以高效、精准地进行逻辑分析和事实认定,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唯有沟通才能“走心”。这里的沟通是指与案件当事人的沟通。在基层的审判实践中,不仅案件的案由纷繁复杂,案件当事人也是形形色色。审理基层案件更应该做好与案件当事人的沟通交流。首先要有一个与人为善的态度。一个案件对于法官来说是工作的一部分甚至说是一小部分,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就关系到其切身利益,会对其生活甚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案件审理时,应对当事人多些理解,理解他们的不容易,理解他们的难处,接待当事人,与当事人沟通时多些耐心,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理解当事人。其次学会倾听。在民事案件尤其是离婚、继承、分家析产等家事案件中,一般双方当事人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事人倾诉的也多是家庭琐事,各种家长里短、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能够被说反复诉说,这确实很考验法官的耐心和功力。对于接待当事人应该有一个端正的态度,接待当事人也是法官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倾听当事人陈述的过程中,法官如果可以能动地发挥好主导作用,以与当事人交流的方式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案情,更好地掌握案件事实,有利于在庭审中更加明确清楚的查明案件事实,提高庭审效率。还有就是注意与案件当事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基层法庭的案件当事人有些会因文化水平等影响,对于法律规定、法言法语都不理解,这就要求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时注意方式方法。如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如果说“债权债务关系”有很多当事人会不明白,但是如果换种说法“有没有欠别人钱或者别人欠钱未还的”,这样当事人就会明白。从庭前接待当事人到法庭审理,都要做好与当事人的沟通交流,这不仅仅利于法官查明事实做出公正的判决,而且也有利于当事人真正地理解判决,源自内心的真诚的认可判决,从而主动履行判决。

  唯有好学才能“走心”。当今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同学科知识交融,新型法律关系层出不穷,加强学习是法官做好审判工作的必修课,也是写好“走心”的判决书的基础。法律具有滞后性,但是法官审理案件不应具有滞后性,应该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了解新事物、新现象,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够办好案件。美国的本杰明·卡多佐曾说过“法律的生命一直并非是逻辑,法律的生命一直是经验。所以作为一名法官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还要不断地向前辈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向社会学,丰富阅历,拓宽眼界,积累社会经验。在审判实践中,各式各样的案件,千奇百怪的案情,法官要做工作之一就是理顺查清案件的事实,这些仅仅靠法律规定,靠证据规则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法官根据一定的社会经验与阅历进行辨别和评判,抓住真实的脉络,发掘事实真相,呈现真实案情,为正确适用法律公正裁判奠定基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法官,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工作中都应有学无止境的精神。

  古语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法治事业的建设需要每一名法官从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中去努力。审理好每个司法案件,认真的写好一份“走心”的判决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法治理念,“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落到实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