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外网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从《神探亨特张》说法官电影(中院 胡科刚)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6月05日

  好的电影植根于生活

——从《神探亨特张》说法官电影

  胡科刚

  一

  2012年11月,在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中,由大陆导演高群书执导的影片《神探亨特张》荣获最佳剧情片、最佳剪辑、最佳摄影三项大奖殊荣。在商业片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的今天,一部写实性的电影能获得此种荣耀,不禁使人欲一睹为快,更想一探究竟。

  《神探亨特张》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人公张惠领是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双榆树派出所一名便衣民警,在七年的时间里抓获1600多名违法犯罪嫌疑人,被誉为“反扒神探”。小区老百姓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风靡中国的一部美剧的主人公“神探亨特”称呼他,这次导演把张惠领的真实事迹搬上大银幕,生动地再现了一位基层民警的真实生活。

  便衣民警老张在酒桌上跟一帮兄弟们开怀畅饮,用歌声道出了北京的苦辣酸甜。他们潜伏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伺机而动,抓捕违法犯罪人员:无论是用电子干扰汽车车锁盗取财物的,还是用残疾人作诱饵碰瓷的,无论是拉帮结派的梁上君子,还是招摇撞骗的算命先生……全都逃不过老张的法眼。然而,眼看着犯罪分子一个个落网,老张的内心却陷入了迷惘。他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人,多年的打拼,令老张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他有哮喘,有糖尿病,但是为了抓贼,他努力地克服着自己的困难。然而,他门口总有一个不离不弃的尾随者,很多光怪陆离的事件接连发生,令老张和他的弟兄们猝不及防……

  影片以一种伪纪录片的风格展现了一位活生生的公安形象,他像我们普通人一样,生活中有喜有忧,丝毫不显得神勇。有人说,《神探亨特张》能拿到金马奖最佳影片无疑是最颠覆预期的事情,金马奖执委会委员长闻天祥表示,论完美度,《神探亨特张》并不是入围作品中最好的,它独树一帜的手法是得到评审青睐的重要原因:“它是一部剧情片,但又是那么贴近真实,在生活和戏剧之间它找到了一个高度有创意的平衡。”

  当我看完电影《神探亨特张》后,久久不能入睡。我最直观的感觉是,一部好的电影比我们大张旗鼓的利用传统媒体去宣传英模人物,力量大得多,效果好得多;表现优秀法官的影片与观众平民视角在新的时期中如何糅合;如何去拍出一部反映法官的电影能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二

  好的电影来源于生活,要打动观众,必须真实。

  影片中碰瓷的、换假币的、贴小广告的、街头惯偷,各种社会底层边缘人物,平民生活场景,真实地展现了老百姓的寻常日子。而民警老张,每天的工作就是抓小偷,他的敬业与善良,愤怒与高兴,心酸与无奈,没有说教,没有表演,看起来是那么自然妥帖。但就是这些小的片断,小的细节,使他的形象丰满了起来,高大了起来,使我们不由得理解他、尊敬他,从内心觉得他好崇高。

  影片中,民警老张门口常常有一个跟着他的“尾随者”。原因是老张在抓这个人犯罪的哥哥时,他的哥哥拒捕逃跑而被车撞的瘫痪了。老张说,“我是警察,我能不追呀”。但“尾随者”不管这些,他就认为因为你,他的哥哥才没了腿,所以就跟你耗上了。就我的所见,法官工作中也常常遇有这样的人:她们不管白天黑夜的打电话,不能说是骚扰吧,但她们的倾诉往往说不完;有的当事人总觉得自己的案件判错了,是天底下最冤的人,非要让法官安排他的儿子进政府机关当公务员,不答应就拿着被褥睡在法院;也有的每天跟法官上班一样,天天堵在法院大门口,一见法官就高声大喊法官的名字……等等,就笔者所观看地反映法官的影片,绝少表现这样的场景。

  “就闹心”。“你作为警察不能闹心”。“对呀,我尽量不闹心,但我心还闹呀。”民警老张面对社会上那些形形色色的犯罪者,还有生活中的琐事而时常烦恼,碰见不顺心的事也想骂人,不得已,他只能妥协。这样的人,你我身边的法官没有吗?话说回来,法官能随便骂人吗?那社会舆论还不吃了你。法官能随便发牢骚吗?让当事人用录音笔录下来,将会不可收拾。法官不是“白雪公主”,她们也有生活中的困扰:年轻的法官刚参加工作工资低,面临结婚与买房;一线的法官压力大,我的同事长久失眠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因为压力大得了“鬼剃头”;有从事刑事审判的法官被刑满释放的当事人从背后打了闷棍;执行法官早上4点就起床去堵逃避执行的当事人……这些在有关法官的影片中也很少看到。

  在国产的法官电影中,许多法官往往被塑造得高大而完美,庄严而神圣。过分的拔高,往往失真;完美的塑造,成了雕像。我们都说法官很神圣,其实法官作为个体的人并不神圣,其所以神圣是因为法官这个职业,因为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但从另一方面说,法官不是神龛里供奉的神像,是实实在在的人,也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也要穿衣吃饭,如果电影只表现在法庭上严肃的一面,执法中公正的一面,而失却了生活中普通的一面,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法官。

  《神探亨特张》的人物原型是所谓的模范人物,但他们同时也是现实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实际上,这些人全是中国社会阶层金字塔的底座,不能因为他身上有个标签他就不是底座了,他们的社会阶层是一样的,他们的高度也一样。”导演高群书说。

  三

  不管一篇文章,还是一部电影,你觉得它好,很多原因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共鸣。

  为什么有一些破费财力拍出地反映法官的电影引不起观众的共鸣,甚至引起观众的逆反心理?为什么有的反映法官的电影法官自己都不想看?此外,法院题材的电影这些年也没有给观众留下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品,也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法官形象。

  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试举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法院工作本身专业性比较强,显得严肃和神秘,拍摄的影片在表现上往往比较“硬”,方式单一,比较刻板,如拍执行就是警车呼啸而去,与被执行人斗智斗勇,成了警匪片模式;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身份和立场不一样,法院群体外的人进不了这个门槛,内部人写的剧本等都不由自主的进入了一个正面宣传的口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就让影片不真实。不接地气的影片没有说服力,影片的质量与效果可想而知。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曾指出,目前法院题材影视作品无论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法院工作是文艺创作的富矿,审理执行的大量案件都是可供影视创作的丰富资源,只要深入挖掘,一定能创作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

  要走出塑造法官形象的“高、大、全”传统模式,必须尊重生活。有学者说,典型之所以能打动人、感染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典型来源于大众,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他可以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之举,甚至可以裸露自身的缺陷,但只要他做到了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一个方面,观众就会认可。反映法官的电影往往走入了歧途,法官不是救世主,你把他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之人,他在神坛上就走不下来,就接不了地气。如果拍摄的影片脱离了社会,脱离了普通大众的审美,影片表现出来的喜好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这样的影片自然难以走进观众心里。

  要想拍出好的法院题材电影,要切切实实更新观念。那些“假、大、空”式的人物塑造,人为地无限拔高,从而展现出来的艺术形象,肯定是脱离实际的。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观众的视角更加平民化,你拔高的形象往往得到他们的嘲笑。同时,优秀的法官不是一个平面画像,而是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甚至独特的爱好与缺点。你观看那些外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甚至还会不遵守规章,有的还会为了实现最后的公正而使一些小伎俩,这些都不会淡化他们高大的形象,反而使他们表现地更真实、更深入人心,从而得到人们的喜爱。

  高群书说:“每个人都活的不容易,一些人为了谋生被生活欺负,他们变成了小偷骗子,回头又去欺负生活。这个社会需要和解的正能量,所以电影最后其实还是在歌颂光明。”电影拍摄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手法也多种多样,涉及发行等方方面面,但电影《神探亨特张》给我们开创了一个新的范式,在塑造典型人物时,真实展现他们的内心冲突,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他的个性特征,让观众与他同喜同悲,觉得仿佛是自己身边的普通一员,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法官形象也许会深入人心。

关闭

版权所有: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日照市泰安路55号 电话:0633-8782466 邮编:27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