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岚山区人民法院2019年1月1日 星期一
岚山区人民法院 http://rzlsqfy.sdcourt.gov.cn
《山东法制报》2017年3月3日
《人间世》释“人间”
高阳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2016年,在上海卫视播出的十集大型纪录片《人间世》,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我是没时间看电视的人,但是当时看到不少微博评论,有了看的冲动,于是就搜索看了几集。由于网络资源受限,没有全部看完,但是就这几集的故事依然让我受到了不小的震动。
在纷繁复杂、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忽视了很多值得拥有的东西,放弃了一些非常宝贵的东西,却追逐了一些本不需要的东西?是否在形形色色的诱惑下迷失了心智,在艰辛的生活重压下丧失了勇气,在痛苦的生死边缘麻木了自己?
生存与死亡
《人间世》讲述的是上海几家大型医院中医生、病人、家属之间的故事,每一集几乎都会上演生离死别。在我们平常人的生活中,可能一年甚至几年都不会遇到或者听说过的死亡,在这些狭小的空间里每天都在上演。
《人间世》第四集“告别”,一些癌症晚期无法治愈的病人,会被送到临终关怀病区,在这里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对他们,不再是以治病为目标,而是以缓解疼痛为目的,他们的住院时间大都不超过三个月。当然,住在这儿的也有例外,一位病人在这里住了五年。我们无法感受他每天面对死去的病友,会是什么感觉。他说:“你们体会不到病人的痛苦。”对于他们,死去比活着要好。他已分不清家和医院的概念了,他认为医院就是他的家。在社交网站上,他说:“每天还能看到窗外的绿树、阳光”。他很满足,原来幸福就是这样简单。
另一位病人原是放射科医生,胸腺癌晚期,生命走到了尽头。在镜头中,她精神依然不错,根本看不出只有20天的生命。在她写的最后一封信里,没有谈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或者未实现的梦想,而是谈了很多琐碎的事情,都是对自己生病期间得到帮助的感谢。这位前一刻还在镜头中鼓励别人战胜病魔的坚强医生,在节目中却让观众亲眼目睹了她的弥留、死亡……
这也许就是这部纪录片震撼人的地方,因为它全程实录。在第一集“救命”中,因不在意而心脏衰竭死亡的30 岁青年,因生日聚会吃海鲜过敏去世的24 岁小伙子,前一刻还在玩手机、下一刻成了一具冰冷尸体的中年男人;在第三集“团圆”中,父母同意捐献儿子器官后,那瘪下去的年轻的肚子,还有那些或焦急等待或痛不欲生的家属,每一幕都是那么现实而残酷。
目睹这些鲜活生命的死亡,让我想到了生存的意义。最近读过一篇文章,文中说:“生命是一个衰老的过程,死亡是确定的,而死亡时间是不确定的”。健康活着的人,谁也无法预料自己何时会离开这个世界,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是否拥有过一个高质量的人生,一个有意义、 没有遗憾的人生。
信任与怀疑
节目中,一位因母亲救治无效而去世的儿子说:“不能待在医院,人会变得麻木”。
有时候,医生拼尽了力气,也没有拼到一个治疗的机会;有时候,医生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尝试一个新的治疗方案。
当抢救无效时,医生第一时间与家属沟通显得非常重要。每一步治疗措施,遇到的紧急情况,都要与家属讲清楚。因为有时候抢救不过来,但是钱却花了,家属不能理解。其实,医生有时也不知道如何与家属解释,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
当27岁的小伙因为心脏肿瘤不得不进行心脏移植时,他和他的哥哥都知道只能信任医生,做一次生命的赌博。作为一个不懂医学的外行人来看,心脏移植无疑是风险极大的手术。从捐献者身体中摘取的鲜活心脏,由医生一路小跑送到手术室,被顺利地放入了小伙子的体内。护士已经累得席地而坐,但是50 多岁的主治医生却还要精神饱满地指挥医疗组进行手术。直到手术成功后,主治医生说:“只想喝一口可乐”。当医生告诉焦急等待的家属,手术很顺利时,家属们都喜极而泣。但是,巨额的医疗费需要小伙子的哥哥四处筹集,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同样一种疾病,有的人救了过来,而有的人却没有挺过来。个别不能理解的家属,扼住了医生的喉咙。在网上,我也看到过一些医闹现象,甚至有杀医、伤医行为。实际上,不负责任的医生毕竟是少数,许多时候是因为疾病有很多变数,医生也无法预料。
在医院,其实有很多温情的画面:心脏外科医生不停地为停止心跳的病人做心肺复苏,流下了疲惫的汗水;急救护士不停地反转着手中的血袋,用手去温暖冰冷的血液,以便输入病人体内;主刀医生连续手术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小时,深夜只能吃上一口盒饭……
在法院工作,也会看到一些当事人对法官不信任,甚至怀疑。打官司,总想托关系、找人,不然就会认为法官有偏私,对方当事人一定找了关系。其实,法官有着严明的工作纪律,有着严格的监督机制,而且大多数法官都不会因为当事人的影响而有所偏袒。这是一种职业道德,是法官的生命线。同样,医生职业也是如此,相信医者仁心。
人与人之间如果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刻;多一分善意,少一分敌意,这样人世间将会变得更美好。
坚持与放弃
坚持源于对生命的敬畏。
《人间世》第八集讲述了医生与病人坚持、不放弃,最后获得新生的故事。
等在重症监护室门外的夫妻,在19岁女儿住院的十几天里都是寸步不离。他们的女儿患有多发性大动脉炎,这是累及全身动脉的炎症性疾病,会导致人体多处血管发生狭窄、闭塞或血管瘤。女孩的大动脉炎导致冠心病,心脏左侧的两根血管完全闭塞,仅有的一根可以供血的右侧血管也 90% 闭塞,她的身体已经到了不得不手术的边缘。
“哪怕有一点点希望,哪怕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会坚持。”女孩的父亲说。
经过论证,最终医生决定对女孩实施心导管的介入治疗。但是由于女孩的血管闭塞严重,医生用了六个小时的时间,还是没有打通血管。第一次手术失败了。女孩回到了监护室,等待下次手术的机会。
与女孩有着相同经历的一位55岁的病人吴伟,也有过一次失败的手术。他患有心肌梗塞、高血压及糖尿病,他的心脏右边的一根血管完全闭塞。医生建议他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接受一次心导管介入手术。
两位病人,面对第二次同样的手术方案,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是坚持还是改变,对医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给两位病人做手术的是心导管手术世界级顶尖专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手术的关键是导丝能否到达血管堵塞的位置。
在吴伟的手术中,看着医生紧盯X 光屏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不同的方式试图打通堵塞的血管,在用尽了所有办法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作为观众,同样感到十分紧张。因为如果手术再次失败,这个病人将继续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会随时丧命。他的生命就握在医生手里,“医生的双手承载着病人对生活最后的希望”。
尽管无奈,但是医生并没有打算就此放弃,仍然努力在一次次的失败后寻找机会。在尝试了近六个小时,经历无数波折后,手术终于成功了。女孩的手术同样十分凶险,医生还忍受着手部因劳累引起的抽筋,但最终手术也获得了成功。
看着55 岁的病人手术后可以轻松自如地做各种运动, 19岁的女孩病愈后穿着漂亮的衣服,快乐地弹着钢琴,让人不得不敬佩医生们的坚持。
只要一息尚存,医生就不会放弃。正如纪录片旁白所言:“主导结果的其实是人们对无奈时坚持的态度。”
不仅在医院,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的每一天,都会有“坚持与放弃”的故事在不断上演,而最后是坚持还是放弃,结果必将截然不同。
版权所有:日照市岚山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岚山中路3号 电话:0633-2610509 邮编:27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