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莒县人民法院门户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山东法制报》:赶 集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12月31日

《山东法制报》12月25

赶 集

  周末逢集,我便去老家大集赶了趟热闹。

    秋收过后田野显得空荡荡的,凉风扫过,瑟瑟的,好像孩子丢了糖果委屈的脸。一路上哼着小毛驴的歌子,路两边树上不断有落叶打着旋儿落下,感觉心头也落了一层金光灿烂的叶子。

    远远地就听到各种吆喝的声音,让人脚下不觉加快了速度。集市还是原来的样子,大大小小的摊位由西向东沿着主街两旁一字摆开,摊主热情地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集市开头多以卖衣服和生活用品为主,挂着各种时尚衣服的服装摊前,聚满了爱美的女孩子,她们正叽叽喳喳地挑选自己心仪的衣服,不时传来阵阵欢快的笑声,如同枣子一般甜脆。

    集市与超市不同的是,它没有超市的中规中矩,临街摆放的摊位就像庄稼行里的野草,见缝插针随意地生长,而农村人爱的就是这种随意。往里走,当家七件事米、油、盐、酱、醋、糖、茶,另有蔬菜、水果,各色吃食、炸货一应俱全。我挤在人群里一边躲避着来往的人,一边伸着脖子两边张望,寻找中意的货物。正是果蔬收获的季节,地瓜、芋头这类的土产刚见天日,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养得肥肥的身子逗引着人的食欲;板栗虽个小,但兄弟姊妹众多,都是大肚壮汉,要是打群架还真没几个敢挑战的。水果摊上摆着的多是苹果,一堆堆按长相、个头定价,那些水灵粉嫩、圆脸红霞、长得漂亮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定价高,买的人也多。看来长得好看到哪都是有市场的。

    再往前走几步,许多孩子围着的地方就到了零食摊。多种花样的零食点心一字摆开,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零食对孩子永远是有致命吸引力的,有个孩子因为妈妈不给买,正抱着妈妈大腿哇哇哭,让我想起小时候为了让妈妈给我买零食而把手指甲啃秃了的事。那时候我整天缠着妈妈开一个零食铺子,这样我就能过上顿顿有零食的日子了。现在这些零食在超市里尽管很容易就能买到,但却再也吃不出从前那种渴望的感觉,或许是因为长大的缘故吧。

    那些殷勤招呼客人的摊主,大多数在我小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他们从来不记得多年前曾有个笨孩子在他们面前红着脸笨拙地学人家讨价还价,可是他们的面容还依稀印在我的脑海里。卖水果的大叔双眼还是那样炯炯有神,只是额角多了些白发;卖饰品杂耍的大爷黑瘦了许多,岁月不饶人,过两年该退休了;卖年糕的大姨穿得倒是比以前时髦多了,还烫了卷发,年糕的味道依旧是集市上独一份的美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亦同,改变的是我、我们——这片保守的土地上养育出的有千百般人生的孩子们。

    逢集的日子对老人来说如同节日,以前我一直不理解住在远村的姥姥为什么非要大老远地颠着小脚来赶趟集。现在看着这些老人,有的坐在人群空隙的地方,嘴巴半张着,盯着来来往往的人贪看,菊花般的脸上现着孩子般的稚气;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互相调侃说笑,大聊国家天下,小聊家长里短,我有些明白了,人越老越是怕被遗忘吧,不到黄昏又怎能真正触碰到老人的世界,体会那种孤单寂寞的心情?我们可以给他们物质上的满足,却给不了他们精神上的慰藉。他们在集市上走走转转,好像一个活的广告招牌,告诉人们“我还好好地活着,活得很带劲!”

    集市的尽头左边空地上,剃头的师傅正在为客人剃头,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大概就是出自这里了。一副扁担、一个煤炉、简单的剃具,多年前在这里等着剃头的人都要排队,那时候大爷还是大叔,干这个营生的人也很多。每次走这儿我都要捂住脑袋,因为妈妈说我要是再调皮就让大叔把我的头发剃光,所以我很怕那把剃头推子会飞到我的头上。转眼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剃头的挑子在一年一年的减少,其实被淘汰的又何止一副挑子,很多传统、老旧的东西都在消失,而我们的心弦很少再因为某种期待、希望、忐忑而拨动。

    回家的路上,看见还有很多人在往集市赶,仔细打扮过的姑娘、媳妇三五成群地相伴着,她们漂亮的面孔、结实的身体、入时的穿着无形中为集市做了形象生动的代言。有人的地方就有买卖,有买卖就会有繁荣,而集市就是繁荣的载体吧。如果你感觉生活乏味,就闭上眼睛回到人生最初的原点,或许是一块糖果,或许是一窝鸟蛋,或许是一串冰糖葫芦,或许是赶一场热闹的集……你总能找到心底埋藏的一点柔软的地方,然后你的唇边会有婴孩般纯净的笑容。

    □张永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