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端午】粽香情浓话端午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06月25日 | ||
端午节习俗小记 李婕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在产生众多故事传说的同时,各地也有不同的习俗,比如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给小孩涂雄黄酒,引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等……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正是由于各种习俗的存在而使得端午节更加有仪式感和民族归属感而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代代传承至今。 在各种民俗中,今天主要说两种大家不那么熟悉的: 挂艾蒲 常常记得小时候,端午节提前一天,家家户户便割来大把的艾草,一部分悬挂在门框上,一部分用来煮鸡蛋。艾草煮出来的鸡蛋,格外的鲜香。端午吃艾草鸡蛋,也代表了对家人健康的一种美好寄托。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茎叶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赶蚊蝇、净化空气,艾草清热解毒,悬挂屋檐,象征除恶避疫。 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其散发的香味可以提神通窍、消冲灭菌。其叶狭长,形如利剑、象征驱魔。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人们在端午节的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草和菖蒲,一来激浊除腐、杀菌防病;二来寄托了人们向往健康、祈求吉祥、驱鬼辟邪、招纳百福的美好心愿。 佩香囊、挂荷包和栓五色丝 小时候关于端午节的记忆还包括妈妈缝制的装着艾草、挂着流苏的荷包,小时候只是觉得荷包味道好闻,模样精致,会与小伙伴比较谁的荷包更加可爱,转头又与小伙伴玩玩闹闹抛之脑后。后来在外地,临近端午时节,便见到街边三三两两的小摊,摆着各种样式的荷包、五色丝,不禁勾起脑海中关于童年和端午的回忆。 端午节的香包,一般是由各色的碎布缝制而成,也有的地方是用五色的丝线缠制而成。内装香料包括中草药白芷、川穹、岑草、甘松等等,人们一般佩戴于胸前、腰际,不仅能够驱虫消病除灾,也寄托了人们对驱瘟避邪、健康平安的祈愿。《风俗通》中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五色寓意吉祥,因此,很多家长在端午节早晨给孩子手腕、脚腕和脖子栓五色线。系线时孩子禁止说话,五色线不可随意丢弃或者损毁,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时抛到河里。据说带五色线可以让儿童避开毒虫伤害。将五色线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和疾病一并带走,保佑儿童平安健康。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全国各地也各有特色,但不变的是中华文化智慧的代代传承和中华儿女祈求平安健康的美好心愿。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如期而至,在这里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端午的起源“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战国七雄争霸,公元二七八年,秦兵破楚,屈子闻讯抱石投江,以身殉国,彼时农历五月初五。大江东去,暮往朝来,纵使跨越两千三百多年时光,胸怀壮志,意欲治国平天下的三闾大夫仍以其忠贞不渝的爱国爱民情怀给来者心灵洗礼。 其实,关于端午节起源,学说众多:闻一多先生《端午考》中讲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而《道书》中载明,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还有学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与人物相关的有迎“涛神”伍子胥说、纪念先贤介子推说,勾践练水军说,曹娥说等。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史料佐证,纪念屈原源起说均并非最具可信度,这一学说之所以能从一众学说中脱颖而出,为人民所熟知,更多的是一种“有国才有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崇敬,更是对国富民强的殷切期盼和执着追求。 《续齐谐记》中记“屈原以五月五月投泪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 从竹简贮米,到避五毒,从宋朝一月八事,到现今新媒体新形势。时隔千年,跨越山河,纵使端午节庆祝形式不断创新,其承载的特殊情怀仍得以完全保留下来,并在不断弘扬中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佳节在即,您是否已做好计划来享受这份“非遗”盛宴了呢? 粽子甜咸小考 张慧群 端午节本源自拜祭龙祖的日子,后屈原自投汨罗而因祭奠屈原更为人所知,因此有赛龙舟、食角粽的习俗。相比需要受地域、技术限制诸多的龙舟比赛,更广为传承的当然是简单的食粽了。“五色新丝缠角粽”,粽子小巧的身体,简单的做法,可做主食也可做餐点,是备受欢迎的节气食品之一。 每当端午节,甜咸粽子大战必然会拉开序幕。北方甜粽党和南方咸粽党为谁是粽子的王者唇枪舌战,甜粽党认为加肉的粽子简直就是黑暗料理,难以下咽,咸粽党认为甜粽缺乏味觉的冲击和层次,寡然无味。那我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甜咸粽子的来历吧。 论粽子的历史记载,北魏《齐民要术》引用了三种有风味的粽子,均无明显的咸味。如: 《风土记》——“俗,先以二节一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即用黍米,以浓灰汁煮粽子,是普通的白米粽。 唐朝《烧尾宴食单》中,有一道“赐绯含香粽”。这种粽子含有红色花木提炼出的香料,是官府餐宴名品,故称“赐绯”,寓皇帝赐予官职。可以淋上蜂蜜甘露食用。如今的长安故地仍延续了这种吃法,即陕西的蜂蜜凉棕子。 稍等,咸粽党可能要说了,这都是北方的记载,我们要看南方人的说法。可惜,南方的记载中也没有咸粽子的踪影。 这就奇怪了,甜粽子历史如此悠久,那受到很多年轻人追捧,现在占据三分之二粽子市场的咸粽子,是什么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呢? 其实,直到清朝乾隆时期,常年居于江南的袁枚在《随园食单》终于写了南方咸粽子:“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共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箸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咸粽的记录。 甜咸党看完这篇考据文,是更为自己的甜粽子历史悠久而骄傲,还是为自己的咸粽子后来居上,馅料丰富,广受追捧而自豪呢? 其实,小小的粽子其貌不扬,能在泱泱中华文化中流传下来,我们都要向它学习三点核心竞争力—— 具有历史底蕴 嵌入历史故事,具有文化承载,代表传统节日,是它有利的先天条件。 承载变通可能 粽叶下包裹的,从白米粽到红枣粽到咸肉蛋黄粽,米可以包裹一切,也可以融合一切,和而大同,正是这份承载力可以满足所有人挑剔的口味,赢得群众基础。 坚持不忘初心 小小粽子即便历经千年,仍然是同样的形状,同样的糯米,同样的朴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甜咸只是小别,端午才是正题,祝大家端午安康~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