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是一种心态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05月15日 | ||
政治处 孙静 最近因为连续几次中院、区、院的征文活动,和同事们就调研、写作的事情交流的比较多,对待调研、写作,大家态度不一,有积极参与的,也有消极回避的。单就写作而言,如何积累调研素材,针对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来系统整理、分析、提高调研技能,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研究室、中院研究室曾多次组织专题讲座,大家都参加过很多调研信息写作培训,每个人应该都掌握了不少适合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调研方法,我只想结合自己在审判、综合部门的工作经验,浅谈法官尤其是青年法官如何看待调研的心态问题。 众所周知,虽然审判任务与调研宣传任务的角度不同,但对于法官的成长与未来而言,两者同样重要。目前的司法现状需要法官成为具有研究能力的法官,而目前的考评机制也非常重视法官在调研宣传上的能力与成绩,对于一个有进取心的法官来说,调研宣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最初选择法官职业的时候,可能我们都没有想到,成为一名法官要面临如此从早到晚的忙碌,忙于用我们的智慧,去解决人与人之间各种纷繁复杂的难题,这忙碌中有压力,有不理解,有挣扎,但更多的,是一种来自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其实,选择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就是选择了一种克制而理性的生命方式,追求规范而秩序的外在形式和公平正义的内在良知。这是使命和责任,既是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是你一切压力的来源,又是民众对你寄予的厚望,是法律赋予你的神圣职责。每一个优秀的法官,从一个个初出学府的毛头学生到精通专业、荣辱不惊、外化而内不化的专家法官,这一路的成长,我认为更多的就是一种心态的成熟,“天听寂无声,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我心。” 对待调研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把某一次征文,某一项课题作为工作任务去完成,无论结果如何,我想,其中的过程,都不会是欣然快乐的。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它会陪伴我们经历人生精力充沛的大部分时光,我们为什么不去开发,去培养、我们行进在这条事业道路上更多的快乐呢?让我们将一路上所经历的每一次锤炼,转化为内心的快乐和满足。所以,关于对待调研的心态,我想总结一句话——“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 首先,调研离不开阅读的习惯。 我们的调研,来自于实践,更来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法学毕业生,每一个法官,保证都阅读过大量的法条法学教材,可一步步走来,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人民追求更精致的生活品质,也要求法官要有更高的专业素养,法官也由原来的可以审理各种案件全能型转变成越来越追求某一类型案件的专业型。“非学无以广才”,法官无论在审理案件时还是撰写调研论文时,不仅要不断学习不断修正的各种法律各种司法解释,还要及时了解不断更新的法律理论学者争议会议纪要案例公报。这些学习,来自于积累,与阅读密不可分。 当然,阅读,还远不止这些专业理论、实务研究、案例,还包括有兴趣的各种闲书,经史子集,古今中外,各种书都要尽可能涉猎一些。我相信,即使我们身处一座平凡的城,做一个普通的法官,日守繁琐,但是阅读,却让我们有不一样的心境,习惯读书的人,会看到一个更宽广、更复杂的世界,还是一样的日子,却有不一样的意义。 可是,中国人虽然发明了造书的纸,但是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根据世界读书日的网上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70周岁的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远远低于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当前微信、微博流行,社会愈加浮躁,让人很难真正去享受阅读的寂静。 那么,我们如何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呢? 可以进行主题阅读,读书可以像有个钩子,把相关联的内容都钩起来,像写论文,做研究,搜集相关文献,找出观点异同。 可以分解目标,划分时间、划分页数来完成读书目标,同时阅读两本书,一本适合平常碎片化时间读,一本适合周末大把时间读。 可以心理暗示激励法。这个周我一定会看完这本书,睡前忍不住再翻翻看,然后再默念几遍我一定要看完这本书。虽然精神胜利法听起来有点庸俗,但自我鼓励的效果还不错。 可以和朋友交流。提前和同事朋友说,我最近在看谁谁翻译的书,看到哪里了,有什么心得,那种看完一本书之后能够了然于胸,归纳总结表述清楚的满足和乐趣由内而外,绝对与众不同。 总之,养成阅读的习惯,就不会把读书看成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对我们青年法官来说,永远不要给自己找任何不读书的借口。 第二,调研是一种快乐的写作。 写作,是一个整理自己想法的很好的工具,将平时阅读中的论点整理出来,将平时案件给我们的思考,总结成自己的话语。高端的说,写作可以是出专著,简单的说,其实就是动动笔,写几句话。读书再多,思考再多,如果不写出来,很难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如果不能向别人表达出来,就得不到修正和反馈,无法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其实想想,我们每天写文书就是一种写作。哪怕一个保全的裁定,都有我们的写作思路——这样看,大家都会发现写作并没有什么难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写调研文章的时候,又常会退缩说,“我哪有写那个的能力啊?”只要在法院工作一段时间,我们都会渐渐觉得,自己似乎是在一种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案件循环中,好像没有尽头,所以我们又常会抱怨说, “我哪有写东西的时间呢?”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在我们有限的时间里去保持、开发我们写作的能力?我的心得是:每天或者最长到每周,给自己一点独立的时间坚持写一点。这可能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有点难,因为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当一个人静下心写作的时候,又会发现写的可能和想的都不一样。当我们把脑海中所谓成熟的观点用文字的方式尝试记录下来,其实是需要重新整理思维和一些技能的,但这并不会困难到令人无法完成的地步。比如说,我曾投稿的一篇征文,来源于一篇案例,当时觉得这个案例有点意思,在本子上写了几句话的思考,不到100字。征文的时候,我翻到了记录本上这段话,想到这个案例,正好符合征文的主题,就认真写了写,成了论文,幸运的是还获了奖。再说一件糗事,干商事审判几年后,结合庭审实务,我打算自己边干别写个《商事审判庭审技巧》,几个周之后,我觉得自己驾驭不了这个大题目,名字改为《关于商事纠纷法庭调查的实务总结》,几个月之后,断断续续填充内容与案例,主题又改成《关于法庭调查阶段指导当事人陈述事实方式的思考》。因为越写,越会发现方方面面要学的很多,我们知道的很少,当题目几度缩小,内容却不断充实,那种成就感的乐趣无法言表。 就这样,每天克服这样一点点困难,让写作参与生活,形成一种习惯,我们会发现,通过坚持,完成之后,我们会收获很多快乐。而快乐,是写作的力量,调研的力量,也是人生的力量。 一言以蔽之,调研,我觉得重要的不是课题的选择,而是我们心态的选择。如果比喻调研是一片深海,那么,只要我们坚守潜行,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怀着这样的心态,总会领略海底的斑斓,浮出水面时的春天,还有跃起时,崭新的自己。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