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分流调解有方 裁断提速高效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年11月20日 | ||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部署要求,今年以来,青岛市黄岛区法院积极落实“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和“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要求,在原有的大调解、大速裁机制基础上,大胆进行流程改造,全面建立起“无缝隙对接、一体化运行”的“分调裁审”新机制。2019年以来已调解成功4500件,调解成功率39%,约22%的民商事案件挡在诉前,为当事人节约诉讼费用500余万元。 ■正式立案前先调解 10月18日上午,秋日的暖阳已经没有了盛夏的热度,但青岛市黄岛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里的繁忙景象却丝毫不减。 “您好,你的案件可以先尝试诉前调解,这样能省下诉讼费等费用,调解书还可以司法确认,也能申请执行。”立案庭副庭长董西军一边向当事人介绍,一边将对方引领到一台安装有“智能风险评估系统”的电脑前,通过案例查询和风险评估,让当事人了解到整个诉讼过程将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听了董西军的讲解后,当事人张先生表示愿意先调解。 “他的案子进入我们的诉前调解系统以后,将由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成功之后可以进行司法确认,法官出裁定书,当事人可以申请执行。如果调解不成功,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的案件,将进入速裁程序,案情复杂的就进入普通程序审理。” 董西军说的这种案件分流、分类处理方式就是青岛市黄岛区法院今年以来重点建立和推行的“分调裁审”高效解纷机制。记者了解到,该院充分运用“分调裁平台”与“审判云平台”两种系统的运转衔接,受理案件时,对经筛选审查认为适合诉前调解的案件,依托诉前调解免收费用、程序简化的优势,将95%的案件立诉前“调”字号导入调解中心,由委托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调解成功的进行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转入速裁团队;案情复杂的,随机分案至相关业务庭进行精细化审理。通过精准甄别分流,实现调解、速裁、精审高效结案。 ■速裁人均年结案目标:1000件 “这位法官效率非常高,我的案子立案10天就拿到判决书了。”一手抱孩子,一手拿着判决书的辛女士告诉记者,她去年借给朋友的25000元钱始终要不回来,打电话对方也不接,无奈之下到法院起诉。海洋高新区巡回速裁团队法官李冰了解后发现这个案子案情简单,证据确实充分,即通过速裁程序尽快作出了判决。“法官人非常好,知道我自己带着孩子,过来一趟不容易,什么都帮我办妥了,我直接过来领判决书就行了。”辛女士连连称赞道。 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史丽丽办公室里人头攒动,好几个案子的当事人或坐或站等待案件的处理情况。她一边站在电脑旁边看案情、打印裁判文书,一边回复当事人的问题。“我被车撞伤了,花了两千多元,但是对方就是不接电话也找不到人,急死了。”当事人小刘说着说着情绪激动起来,“不行我去堵他的门,不会轻饶了他。”史丽丽忙劝解,“找不到人我们再想办法,你如果那样做可就是刑事犯罪了,千万别冲动啊。”话音未落,她已经将另一个案件的判决书打印出来交给当事人。此时,团队一名调解员拿着计算道路交通事故损失的表格过来请教,史丽丽安抚好年轻的当事人后,马上开始处理新的工作。准确高效是史丽丽审理案件的特点,也让她每年的办案量不断刷新。 “简繁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8个速裁团队,成员组成为1+2+2+N,人均年结案1000件”,这些口号和数据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落到实处的“时间表”和“成绩单”。 ■制度创新,成立速裁“尖刀班” 2018年办案量850件,2019年已达到1000件……办案量屡破纪录,除了史丽丽个人的努力,还要归功于法院的制度创新。 今年以来,黄岛法院在全院员额法官中挑选办案能手,重新组建速裁团队。以类案专审为基础,以简案快办为目标,打造8个速裁团队“尖刀班”,分别是:交通事故团队、劳动争议团队、商事合同团队、物业合同团队、借款合同团队、家事纠纷团队、驻海洋高新区速裁团队(巡回法庭)和综合速裁团队。 新的速裁团队由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和人民调解员组成,按照“1+2+2+N”的比例组成,根据调解员业务专长和工作特点,将调解员直接编入速裁团队,从诉前调解开始,由速裁法官直接组织、指导进行送达、要素表填写、调解等工作,形成调裁审一体化工作机制。 所有适宜速裁的民商事案件,速裁团队在完成专审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团队调解员选择可速裁审理的其他案源,大大激活了速裁团队的办案效能。同时,实行灵活多样的审判方式,允许速裁团队自主探索新型审判方式,积极运用要素式审判、巡回审判、远程视频审判等方式,率先使用规范简洁裁判文书,大力推行要素表、要素庭审、要素式文书,60%的案件在要素提取阶段即实现结案。 为进一步提高审判质效,该院推行司法鉴定前置程序。经立案审查,将认为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建设工程、交通事故、医疗损害等案件,在进入诉讼程序之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即先行启动司法鉴定程序,并规范案件受理、材料移交、委托鉴定、结论送达等流程,有效缩短涉鉴定事项案件的办理期限。 ■特邀调解员调解有“绝招” 孙德华目前是综合速裁团队的一名人民调解员,退休前曾担任法庭庭长的他有着丰富的一线审判经验。据了解,他一个月平均能调解成功近20起案件。有法律知识,有社会经验、懂心理学,是孙德华调解案件成功率高的“法宝”。 香港一家房地产公司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发的楼盘因延期交房被50多户业主起诉,本来案情不复杂,业主们却在购房合同上发现了“猫腻”。“合同上约定,如果业主违约,赔偿金额每日按照购房款的万分之二计算,而开发商违约,赔偿比例变成了万分之零点二。”孙德华说,案件分到手里之后,他马上找双方的代理律师沟通。“多0.1个百分点对开发商来说就是数百万元,所以一开始双方都不让步。”孙德华通过给双方计算时间成本和长期损失等方式说服了开发商,业主这边也同意让步,最终双方就赔偿金额达成了一致。 “当事人到法院打官司,都是带着一肚子矛盾和情绪来的,有时候真不是什么大事,仅仅是沟通不畅的问题。”人民调解员王永申也是一名退休老法官。在他调解的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中,双方在法院调解室都差点动手。“被告说自己最初虽然借了10万元,但已经还了5万元,原告竟然还起诉要10万元,这让他非常火大。”王永申了解到双方之前是关系不错的朋友,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原告诉求和法院最终认定数额之间的关系讲清楚,双方最终放下心结,调解结案。 ■专项资金夯实调解员队伍 调解员在这里工作的酬劳怎么计算,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已经在黄岛法院的实践中一一解决。 2017年7月,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大力支持下,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组建一站式调解中心,财政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每年拨付专项资金,司法部门协助指导人民调解员的选任和培训。聘请特邀调解员入驻调解中心工作,调解员优先从退休法官、警察、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中选任,目前调解队伍已经发展到40人。为加强调解队伍专业化建设,招入一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搭建起“以老带新”的队伍结构,根据调解员的工作经历和专业特长,配备到各专业审判团队,由法官进行对口指导,增强调解业务能力。 2019年,该院协调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海西人民调解委员会进驻调解中心,成立了全国优秀调解员、全国调解为民好榜样、党员金牌调解员刘华明工作室。针对部分法庭辖区案件数量多、群众诉讼不便的实际情况,将中心职能进一步拓展,先后在5个派出法庭、2个律师事务所、2个法律服务所设立调解工作站,形成了“一个中心辐射九个工作站”的工作格局,为矛盾就地化解提供了便利。 ■改革升级,重塑诉讼格局 根据上级法院要求,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就是要全面推进诉讼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 当前,黄岛法院围绕“两个一站式”建设,重点从聚焦硬件配备、软件升级、制度完善、功能扩展向重塑诉讼格局的全方位改革拓展,改革范围辐射法院工作各领域、各环节。 该院以“互联网+纠纷处理”的创新思维,协调参与交通事故处理的各方机构进行流程对接、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实现“道交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公安交警部门12123办案系统、8家保险机构、10家鉴定机构、辖区所有行业及人民调解组织、56名调解人员注册入驻平台,实现交通事故案件一网办理。2019年5月平台开通运行以来,实现结案436件,调解成功率达到86.9%。 为鼓励法官多办多结案件,制定了单独的绩效考核计分办法,将绩效考核与法官个人评先创优、职务职级晋升挂钩,速裁法官年内结案1000件以上的,在职务职级晋升方面优先考虑,并形成长效机制。 黄岛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全面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切实提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和诉讼服务能力水平,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
||
|
||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