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一带一路”建设,青岛法院是这样做的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年10月30日 | ||
服务和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法律实务研讨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与会人员从不同角度对服务和保障“一带一路”建设问题进行研讨。研讨会上,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与山东大学法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据了解,自2015年至2017年9月,青岛中院共受理涉外案件481件,诉讼标的额达62亿元。自2015年3月,黄岛法院已受理涉外案件68件,结案49件。 此次研讨会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办,黄岛法院协办。来自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青岛中院、青岛海事法院和黄岛法院等相关领导发言,专家学者、律师代表、青岛市商务局领导、青岛市优秀企业代表及法官代表,从不同角度对服务和保障“一带一路”建设问题进行研讨。青岛中院、青岛海事法院、黄岛法院等五个法院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和做法。除了这5个发言的法院外,山东省其他法院在涉外商事审判工作中也创造和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据了解,会后,山东省法院民四庭将梳理总结这次研讨会的内容,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下发全省法院。 据了解,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批复,指定黄岛法院管辖一审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2015年3月,黄岛法院开始正式受理该类案件,截至目前,共受理涉外案件68件,结案49件,为新区经济发展营造了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据了解,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三年多来,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开放的营商环境吸引大量外商资金入驻,涉外商事案件数量随之增加。2015年收案13件,2016年收案18件,2017年截至9月底已收案37件,案件数量虽然不多,但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案件类型也日趋丰富,既有买卖合同纠纷、委托加工纠纷、产品责任纠纷,也有股东权纠纷、追偿权纠纷等。针对这一突出问题,黄岛法院决定依托保税区法庭,采用合署办公的方式,成立涉外商事审判庭。 涉外商事审判庭成立后,受理的案件多为多为疑难复杂案件。为了解决涉外审判难题,黄岛法院在组建新型审判团队时,专门成立了涉外审判团队,负责审理涉外商事案件。按照“1+1+1”的模式,通过双向选择,对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进行重新优化整合,实现了案件审理了的专业化、固定化。6至9月,审判团队审结涉外商事案件15件,同期结案率达40.5%,案件质效大幅提升。(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珍 王洪智 图/通讯员赵凌志) (本文载于2017年10月26日半岛客户端,2017年10月27日《半岛都市报》转载) |
||
|
||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