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案件报道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田间地头化纠纷 握手言和把诉撤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5月05日

  “从去年八月份到现在,这场官司我打了大半年,在张法官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了解决……”原告赵甲(化名)望着张福涛法官满怀感激地这样说到。

  2022年4月5日,东昌府区人民法院嘉明法庭副庭长张福涛为从源头上化解纠纷,解决当事人的“烦心事”,带领法官助理、书记员等一行四人,来到斗虎屯镇进行实地勘察,与当事人面对面进行沟通,最终该案以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并当场提交撤诉申请书这一完美结局收尾。

  原告赵甲以排除妨害纠纷为由起诉梁乙(化名)至东昌府区人民法院,要求梁乙归还占有的耕地109.5平方米,并赔偿损失4358元。该案由东昌府区人民法院嘉明法庭副庭长张福涛承办。

  赵甲与梁乙系庄乡关系,二人的耕地相邻,赵甲称梁乙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占用其耕地,并变卖了其耕地上的树木,后又在占用的耕地上种上了小麦、玉米,此纠纷经村委会干部多次调解,二人均未达成一致意见,最终诉至法院。看似平常的土地纠纷案件,实际审理过程却可谓是“一波三折”。立案后,张福涛法官仔细审阅所有的网上立案材料并对当事人进行送达,但在送达当事人时却发现根据赵甲提供的梁乙信息,无法与其取得联系,在多次与赵甲进行电话沟通后,才得知梁乙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经常不在家居住,所以联系到梁乙并成功送达程序性文书成为了该案的第一个“难题”。张福涛法官了解到该情况后,没有放弃对该案的处理,而是继续与赵甲进行沟通,并牺牲了自己的午休时间,多次去赵甲提供的梁乙大概率会出现的场所寻找梁乙,通过张福涛法官的不懈坚持,最终在客运中心找到了梁乙并成功送达了开庭传票等程序性文书,解决了第一个“难题”。庭审时,双方各执一词,情绪也异常激动,张福涛法官认为仅凭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当庭提交的证据的证明力不足以证明赵甲的主张,并且考虑到二人系庄乡关系,因此,如何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使矛盾得到妥善解决成为了该案的第二个“难题”。为此,张福涛法官决定利用空余时间前往斗虎屯镇,对涉案耕地进行实地勘察,表面目的是想更加全面地了解涉案耕地的具体情况,实际是想再次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更近一步的沟通,为打开二人的心结作出努力。到达涉案耕地所在地后,张福涛法官与双方当事人、村委工作人员等共同对案涉耕地进行丈量,并将二人分开,在田间地头轮番对单方进行调解,作为一个法律上的中立者,站在二人利益天平的中心,多方面全方位与当事人分析利弊,最终,原告赵甲决定撤诉并当场提交撤诉申请书,本案以原被告“展颜消宿怨,一笑泯恩仇”的完美结局收尾。

  在调解完成回程的路上,张福涛法官表示,面对当事人尤其是“不懂法、不知法”的老百姓,不能只讲“法言法语”,还要以情动人、以理释法,法理情相结合,才能让当事人感觉到法律是有温度的,并非只有冷冰冰的一纸判决。作为一名员额法官,尤其是作为嘉明人民法庭的副庭长,张福涛法官以更加耐心、温和的态度对待当事人,以让老百姓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与他们进行沟通,为了解当事人所思所想,深入田间地头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每次的走访不仅给一个个当事人带去了安心与信任,还给自己带回了一身的灰尘和脚下的泥土。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来描述扶贫干部,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像张福涛法官一样的每一位“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基层干部。同时,人民法庭作为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是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重要平台,也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嘉明法庭也一直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主动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公平正义新期待,使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得以弘扬。


        文字:赵琳

        编辑:李明玉

        审核:孙锐   曲立明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聊城市松桂路75号 电话:0635-8939999 邮编:2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