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这个法官爱较真——记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法院李营法庭庭长张卫东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4月04日

    白皙文静的脸庞,戴着一副细边眼镜,散发着浓浓的书生气,这是张卫东给笔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与笔者想象中长期在基层人民法庭工作的法官形象有些许反差,但少许花白的双鬓,较快的语速,又让笔者重新审视这位优秀的法庭庭长,他的形象渐渐与他工作在基层人民法庭17年的经历吻合。

    见到张卫东时,他正在接待当事人,他让我们在办公室等候,和当事人谈完后,他热情地引领我们参观了李营法庭。随着攀谈的深入,一个胆大心细、严谨务实、喜欢较真的一线法官形象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

  用事实说话

  到现场解决问题

    “法官就是要从案件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去伪存真。凡事我们都较个真,很多问题就会一目了然,纠纷也就会迎刃而解。”张卫东说道。

     2011年,廿里铺镇的朱祥锋一纸诉状将其所在村村委告上法庭,要求支付压煤塌陷青苗补偿款。

    “我承包的耕地塌陷严重,造成大量减产,被告已领取了煤矿的补偿款,应补偿却未补偿我。”

   “原告承包地并未塌陷,不存在补偿的问题。”

    双方争执不下。在一个大雨后的第二天,张卫东与原、被告踏着泥泞的小路来到现场勘验。

    眼前的情景使一直大吵大闹的原告说不出话来。原来,在别处坑满壕平都是水的雨后,原告承包地里不仅没有积水,而且庄稼长势良好。

   “我现在宣判,原告要求塌陷地青苗补偿款无事实和法律根据,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张卫东义正辞严大声宣告。

 

   “不是说现在法官都坐堂问案了吗,怎么把庭开到地里来了。”看着忙着拍照的书记员,原告一脸的尴尬。案件就此顺利结案。

    “当然,很多案件事实并不那么清晰,这就需要你透过现象看实质,有时还要借助专业技术。”张卫东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件。

    2010年6月,李营镇贾庄村14户村民在李某的农资店购买了玉米除草剂,回去后喷洒在了玉米幼苗上。过了几天,村民发现部分玉米呈现黄白色叶斑和坏死,怀疑李某出售假药。与李某协调未果,14户村民向本地电视台《直播民生》栏目反映。节目播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9月初,14户村民将李某和生产厂商告上法庭,并扬言,如果处理不好,将赴京上访,矛盾一触即发。

   “时值国庆佳节,又是秋收秋种的关键时节,如果14户村民的情绪不能有效舒缓,双方矛盾将会激化升级。”受理案件后,张卫东也感到非常棘手。

    如何平衡双方关系,如何尽快化解矛盾,时间不等人。分析案情后,张卫东将争议焦点锁定在减产与除草剂使用的因果关系上。“确定因果关系只能由专业人士作出。”思路明确的张卫东没有迟疑,放弃休假,邀请农技站技术人员和生产厂家三赴贾庄村,对村民剩余的除草剂、玉米后期长势、玉米收成等逐项进行分析比对,细抠除草剂成分、用药说明以及玉米减产数量……

    经过5天的驻地计算、蹲守,农技站技术人员对用药和损失之间作出了权威的鉴定结论。在此基础上,张卫东适时组织双方进行了调解,最后双方握手言和。

   “办案如同骑车,遇到上坡就要脚下生风,多下气力,遇到弯道千万不要加速。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有的放矢,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张卫东说。

  多一份耐心

  多一份收获

   “他不怕多费口舌,总是不厌其烦地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尽管嗓门有点大,但大家都爱听。”居于一墙之隔的法律工作者孙守泰说。

    2007年,张卫东调任李营法庭。上班后,接手的第一起案件是一起离婚案。

  “这已是原告第3次起诉离婚,依据法律规定直接判离就行了。”原告律师自信满满地告诉张卫东。

    阅卷后,张卫东并未急于开庭,而是将原、被告请到法庭聊起了天。

    原告是退伍军人,他离婚的原因是,当兵8年,夫妻聚少离多,没有培养起感情,无法共同生活。

    被告坚决不同意离婚,她认为,聚少离多是事实,但夫妻感情很好,且有一个可爱的儿子。

    随后,张卫东又分别走访、约谈了原、被告的父母、村委会成员及邻居。

  “他们两个感情没得说,只是俺老二退伍回来后不适应。”原告父亲的话使张卫东眼前一亮。

   心结还须心药治。张卫东立即找到原告,做起了思想工作:“作为男子汉,一个军人,就要有担当,适应在各种环境作战,而不是遇到一个新环境就选择当逃兵……”他又找到被告,进行多方劝导:“既然想继续过日子,就要拿出智慧来,多动动脑筋,想方设法让原告的生活转入正轨。”

    经过反复做思想工作,再加上被告的配合,原告的心结终于打开,最后与被告牵手离开了法庭。

   “你真是较真,离婚案件,都第3次起诉了,你直接判了就完了,何必费这些劲呢?”事后,原告的律师对张卫东说。

   “我搭了些时间和精力,但劝和了一个家庭,增加了一份和谐,多划算啊!”张卫东的回答让律师频频点头。

   “不过,有时光自己做思想工作还不够,还需要找人帮忙。”张卫东笑着说。

    李营镇是全国著名的苗木集散基地,又地处城乡结合部,可谓寸土寸金。征地拆迁、土地承包、相邻纠纷、婚姻家庭纠纷不断增多,调解难度相当大。在纠纷处理中,张卫东除自己做思想工作外,还动员人民调解员和村委会成员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李营镇王庄村村民郭某在城里次子家中居住时,长子将其宅基地拆迁补偿款10.9万元领取后拒不返还。郭某无奈,起诉到法院。

    张卫东请来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近邻一起做被告的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被告主动将补偿款返还了原告。

   “本案事实清楚,本可一判了之。但双方僵局仍将持续,既影响了拆迁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村居和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事后,张卫东再次与村主任解释。

   “平时我喜欢骑自行车锻炼,其间我总在思考,锻炼的目的在于健身,而不在于骑行多远。同样,法官办案的目标应是实现社会正义,在于矛盾最终化解。因此,我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案件的调解上。”张卫东笑着说。

    办案过程中,张卫东与其他同事一起,通过案例示范、文化熏染、圆桌说教等方式,创造性地将儒家的“和为贵”理念有机地运用到调解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让调解工作法”。2011年,张卫东又分别在薛口、廿里铺等地设立“调解工作站”,把“礼让调解工作法”引入社区,就地吸收人民调解员和司法联络员参与案件调解。在张卫东的组织协调下,李营镇136名人民调解员和联络员都成为了张卫东的义务调解员。案件涉及哪个村,张卫东就给哪个村的人民调解员“下任务”,出面做工作化解矛盾。多年来,张卫东所审案件无一上访,无一改判发回,无一申诉上访。老百姓有事没事都愿意到“礼让调解室”找张卫东“唠唠”,李营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则将张卫东的圆桌式“礼让调解”戏称为“张式调解法”。

  关注办案细节

  细节里有大智慧

    在采访中,张卫东一直拎着一个包,包不离身,手不离包,笔者不禁好奇地要求看一看。

    “这是我的‘百宝囊’,什么东西都有,一应俱全。这是案件登记本,我办理的所有案件都记载在这上面,这一栏是收案日期,这一栏是应采取的措施,这一栏是当事人的联系方式,这一栏是结案方式……我每天记录整理一次,列出工作计划,做到所有案件心中有数。这是开庭用的文书资料,方便随时开庭,这是各类法律令状,这是部分卷宗材料,白天开庭,晚上加班赶写裁判文书……”张卫东如数家珍。

    “就是这个包,2008年至2010年,伴随张卫东3年办理1500余件案件,所办案件,80%调解结案,且大都自动履行,仅有很少的案件进入了执行程序。”书记员吴治涵在旁感慨不已。

   “张庭长办案有三个三分之一:所有案件直接送达,先与担保人谈,因为有还款压力愿意配合;再与借款人谈,因为有经济实力能够配合,这样,开庭前就能化解案件的三分之一;对于被告到庭参加诉讼的,请入‘礼让调解室’,实行圆桌调解,又能化解掉案件的三分之一;对于被告不到庭的,直接上门送达判决书,讲清利害关系,再次化解掉三分之一。”所有汽车消费贷款清欠案件都在张卫东手中审理的建行北城支行行长李雪峰谈起张卫东,赞不绝口。

    “办案的关键在细节。我认为,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防于小,要亏于大。只有手勤、脚勤、眼勤,勤于修理、检查和观察,才能工作有效率,少犯错误。”张卫东说。

    “人都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在张庭长这里可不存在这个问题。”说起来,吴治函还很委屈,“那一次,我跑了90多里路向一当事人送达,但可巧当事人不在家,我想法让在场的一名成年人签收了,没细问他与当事人的关系。但事后张庭长检查后——每件案件他都要检查,要求我重新送达。”

    “反正已经送达了,当事人知道不就行了吗?我觉得张庭长不免吹毛求疵、小题大做。”

    “有瑕疵的玉就不是美玉,程序上的伤则是硬伤,来不得半点马虎!”张卫东一脸的严肃。

    案件后来还是重新送达了,这次的经历使吴治函也养成了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习惯。

    梅花香自苦寒来。2009年,张卫东在全省零错案、零投诉、零上访“三零法官”评比中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省首届十佳办案标兵”荣誉称号,并被记“个人二等功”;2010年、2011年先后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省法院办案能手”、“全省优秀法官”,并记“个人二等功”;2012年1月,张卫东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第四届全省优秀法官”,并记“个人一等功”。

  心中有正气

  敢于坚持原则

     2009年10月,张卫东在送达工行济宁城区支行诉李某担保借款纠纷一案的起诉状后,发现李某有转移抵押车辆的嫌疑,于是立即向院领导申请办理扣押车辆手续。随后,李某喝酒后纠集多人来到现场欲阻碍执行。张卫东果断依法对李某采取了强制措施。事后,不少人找到张卫东,要求提前解除拘留。其间,张卫东的手机连续收到6个短信,“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是执法者,有人死都不怕”等威胁性的语言。收到短信后,张卫东只是淡然一笑,并没有当回事。随后,张卫东抵住各方面压力,向李某讲清利害关系,使李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并主动付清了拖欠的消费贷款10万余元,为银行挽回了经济损失,打击了失信者和暴力违法者的嚣张气焰。

    采访中,张卫东坦言:“实际上,我也一度担心,但我相信,邪不压正,邪气不是用来怕的,而是用来抵制的。只有抵制了邪气,才能树立正气。”

    张卫东生长在偏远的农村,家里姊妹七个,家境贫寒。但他从不向困难低头,经过艰苦的努力,从农村考上了大学,虽然他不是学法律专业的,但是他一点点学习,刻苦钻研,终于练成了行家里手。在基层法庭艰苦的条件下,从不叫苦叫累,而是安心工作。

    文弱的外表下有一颗勇敢坚强的心,也练就了一腔风雨无阻、威武不屈的肝胆和豪气。

   “有点子,敢担当,凡事爱较真,只有这样,正义的声音才会形成自己的市场。”作为基层法庭庭长,张卫东的话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闭

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吴泰闸路7号 邮编:27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