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典型案例

《山东政法综治网》:赡养老人纠纷起 法院调解亲情归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年03月03日

  本文刊发于《山东政法综治网》2月25日法院传真

  通讯员:杨超 周宁宁

  “我错了,是我不孝……”审判庭内儿子范立跪在母亲马兰的面前,母亲满含热泪拉起了儿子的手。

  1月15日,兖州法院法官成功调解了一起赡养纠纷执行案,化解了一家人长达几年的情感纠葛。母亲马兰,今年64岁,含辛茹苦养育两个儿子,10年前老伴儿因病去世,老人便跟随两儿子一起生活。日子久了,难免锅勺碰锅沿,家人间也开始出现了一些矛盾隔阂。

  前年,大儿子范立夫妇将母亲的土地一块承包出去,却没给母亲承包费。如今,老人年事已高,又没有了收入来源,再加上日常医疗费用开支也不少,让老人愁苦不堪。范立患有严重糖尿病、轻微食管炎和胃炎,又因在城里买房欠下贷款,家中也确实暂时困难,母亲多次向大儿子要承包费,却反遭儿子奚落,甚至儿媳的侮辱,无奈之下,一纸诉状将两个儿子告上法庭。2015年4月,法院依法判处两个儿子每人每月向老人支付生活费330余元,并按实际数额平均分摊老人的医疗费用。

  法院判决生效后,二儿子依法履行了判决,大儿子范立却迟迟不肯履行,老人的侄子马某某也曾多次到范立家中进行劝解,但每次都无功而返。范立拒不履行判决导致与弟弟的关系变得僵化,原本和睦的家庭也变得支离破碎。2015年年底,老人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2016年1月中旬的一天,执行法官传唤范立到法庭,老人在侄子马某某、二儿子夫妇的陪同下也来到法院。法官见他们情绪激动,留出时间,先让他们将各自的怨气宣泄一番。详细了解后法官得知,大儿子范立一直认为母亲偏心于二儿子,便心有不悦。随后,执行法官从情理和法理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并劝导范立:“我们父母生活的年代,条件或许赶不上现在的一半,但在当时那样恶劣的环境下,父母就算自己吃苦也从不愿意让我们受半点委屈。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就算存在着些许困难,也不能成为我们不赡养老人的理由,出言不逊更是不该……”。执行法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向其释明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更是耐心讲解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通过说服教育,大儿子范立终于化解了心中症结,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双膝跪地向母亲低头认错,兄弟两人也握手言和。最后,在执行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大儿子范立当场支付给母亲费用,并承诺以后也将如期支付给老人生活费和医疗费,尽好自己应尽的义务。

  老人由衷地表示感谢,说道执行法官的倾情相助,不仅帮自己解决了生活困境,更让自己的儿子认识到错误,让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重新回归温馨和睦,这比什么都重要。(以上涉案人员均系化名)

关闭

版权所有:济宁市兖州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九州中路95号 电话:0537—3413803 邮编:2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