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学习教育
红色记忆 • 驻华使节在曲阜
  • 作者:曲阜市人民法院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1日

  红色记忆 • 驻华使节在曲阜

  

  1956年7月的一天,烈日炎炎、热浪袭人,十七国驻华使节(有大使、有代办)及夫人,在我外交部副部长袁仲贤、亚洲司司长柯华等陪同下,抵达曲阜参观访问。

  时值建国初期,全国上下,正在忙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无暇他顾,旅游业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当时的曲阜,既没有一家可供外宾食住行的宾馆饭店,也没有专司接待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在此情况下,接待人数较多、级别较高的大型使节团,其困难之大,是可以想见的。经省外事处安排,接待工作主要由省里负责,生活所需烟酒糖果,均从济南随车带来,县里只供食品蔬菜之类,并以主人身份出面,负责迎送。这样一来,我们才如释重负,尽管如此,曲阜还是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抽调部分人员,组成一个班子,负责接待工作。

  当日上午10时许,使节团乘坐大型客车,来到孔府门前下车,我们以曲阜县人民政府的名义,与使节们一一握手,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通过英、俄两种语言翻译,看得出使节们异常高兴,情绪活跃。据外交部人员介绍,使节们对参观“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圣迹,向往已久,兴趣浓厚。离京前有的专门查阅了有关孔子历史的记载,有的到书店购买了“三孔”名胜古迹简介,进行阅读,为此次前来参观作充分思想准备。基于此,下车后,使节们便不顾疲劳,不要休息,要求马上进行参观,遂由袁仲贤副部长、柯华司长,省地县有关领导陪同,在讲解人员孔繁银引导下,依次参观了孔庙、孔府和孔林。

  当步入棂星门——孔庙之门,古老的建筑群,众多的碑刻碑文展现在眼前,使节们以好奇的心情问这问那。经介绍,孔庙始建于周代鲁哀公17年(公元前479年),至今二千五百余年,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改建扩建,始有现在的规模。总面积南北长1120米,东西宽151米,共九进院落,房屋446间。棂星是天上文星的意思,以孔子代表天下的文化,故立此门。棂星式的建筑,取其疏通的意思,能够吸引天下的文人学士来此交流文化。使节们听得很有情趣,频频点头。

  接着参观了“圣时门”“弘道门”,进入了“大中门”,在“成化碑”前停步,有的使节将碑座误认为是乌龟,高兴地爬了上去,当告之此不是乌龟,相传是龙的儿子,能负重荷。经翻译,大家知道是龙的儿子,争相合影留念。讲解人还向客人介绍了“奎文阁”(亦称藏书楼)是存放历代帝王御赐古书的地方,距今已有百余年,记载还证明两千多年来,共有十二位帝王登基后来到曲阜,拜谒孔子,并树碑留记。他们是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煜、汉安帝刘祜、北魏孝文帝元宏、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后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圣祖(康熙)玄烨、清高宗乾隆弘历(其中乾隆来曲阜八次)。谈话间,孔庙特有的大型鸟类灰鹤、白鹤等三五成群地飞来飞去,停落在松柏枝桠上,跳跃嬉戏,给游人平添了些许乐趣,使节们抓紧拍下了这一镜头。

  参观杏坛遗址时,向客人们介绍:此是当年孔子面对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讲学施教的地方。孔子重教,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教育,培养了众多贤人志士,为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时至今日,文化水平的高低,标志着人类文明程度的高低,仍不乏现实意义。两千多年前,孔子以教育为本,以教育人,体现了超凡的智慧和伟大气魄。孔子留给后人的教益很多,如今仍可古为今用的名言佳句不少,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说为人做事,要身正为先,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领导者尤甚。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在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力戒妄自尊大,要向群众学习,要有群众观念,不要我行我素。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己所不愿者 ,切勿强加于人等。经过翻译,使节们了解其意,对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后,连连赞叹不已。

  接着步入大成殿,使节们举目四望,只见高大宏伟的建筑,雕刻精致的盘龙大理石柱,讲解人告诉客人,此殿与北京在故宫相似,只矮三砖(北京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不能超过皇帝)。当面对肃然坐立、熤熤生辉的高大镀金孔子像时,使节们驻足良久,审视多时,不肯离去。此外还向大家讲解了“为人师表”“至圣先师”的涵义,并观赏了孔子周游列国石刻(一百廿幅)使节们对孔子思想文化领域的丰功伟绩,深表钦佩。

  稍事休息后,进入孔府宅第。孔府乃孔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共有九进院落,对每个庭院的设置用途等作了介绍。当年禁忌繁多,不胜枚举,如什么人可至什么门,其他人不得越雷池一步。现在时过境迁,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可以不分官位高低,破除违禁,自由地走来走去,说明我们大家都是“圣人”了。使节们听得喜笑颜开,乐不可支。当参观孔子后裔七十七代孙孔德成故居时,面对孔德成当年的婚照,达官显贵的贺词,大家看得颇有兴致。英国驻华代办欧念儒问及:孔先生是否健在?现在何处?当告以孔德成先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居重庆,后移居台湾,他生活得很好时,代办表示理解。

  随后驱车来到孔林洙水桥前下车,经介绍:孔林面积三千余亩(比曲阜城大一倍),周围建有林墙,是孔子及其后代的林墓区。二千五百余年来,孔子的后裔,大部埋葬于此,故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林墓区,植有各种树木五万余株。使节们还重点参观了孔子及其子孙三代的墓葬、孔子墓门、更衣厅等。面对石俑、翁仲、文豹、角端、望柱等宋代雕刻,引起大家的好奇和极大兴趣。至孔子墓前,只见孔子墓碑书有“至圣文宣王墓”,乃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宋代加封为“至圣文宣王”,到元代和明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现在的碑刻是明代正统八年封立(即公元1443年)。上述记载说明孔子备受各个朝代帝王的尊崇和嘉勉,使孔子的声誉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讲到这里时,一位大使先生笑着说:“将来我死后,让我的夫人在我的墓前立一个碑,刻上我的名字,不也就是‘圣人’了吗?”博得人们相互捶胸,捧腹大笑。此外,还向客人们介绍了孔子死后,多数弟子守墓三年,唯有子贡守墓六年的事,表现了对孔子的无尚崇敬和爱戴,使节们听得肃然起敬和交口称赞。

  参观结束后,由于没适当的场合休息,大家就三五结伴,有的在松柏树下席地而坐,有的踱步交谈。当问起此行的观感时,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表示:中国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不仅在东方,在整个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堪称文明古国。此次来曲阜参观访问,所见所闻,受益匪浅,不虚此行。罗马尼亚大使乔洛尤说:孔子其人其事,在东欧,一般平民百姓知之不多,但历史学家,知识界还是知道的。这次瞻仰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历史文化的贡献,留下深刻的印象。瑞士代办贝努尔(公使衔)笑着说:瑞士国家虽小,钟表制造业很发达,且历史悠久,闻名于世,但与古老的中国历史文化比较,则相形见绌。他比喻说:我手上这只手表价值800元,但与历史文化的价值相比,则微不足道。代办风趣的谈吐,引起人们一阵笑声。最后,使节们出席了曲阜县人民政府在孔府后花园露天举行的便宴。时值盛夏,繁花似锦,花香宜人,不大的花园里,一时间熙熙攘攘,笑声阵阵,气氛热烈,十桌美味佳肴,座无虚席,大家边吃边谈,欢声笑语,乐不胜收。使节们通过翻译,一再表示,此次曲阜之行,获得了很大的满足,留下深刻的印象。宴会后,向使节们赠送了曲阜特有的手工艺品——楷木雕手杖。楷木为孔林所特有,质地坚硬、做工精细,式样各异,深受使节们喜爱。

  下午4时,使节们怀着美好而愉快的心情离开曲阜。

  回到北京后不久,缅甸驻华大使吴拉茂以驻华使团团长及他个人名义寄来了感谢信,并附银壶一只,对使节团在曲停留期间所受到的热情款待,再次表示由衷的谢意。

  岁月悠悠,时光流逝,几十年过去了。尊敬的使节们,你们现在何方?有的回国后可能另有重任,有的大概已经离职休息,安度晚年。今日曲阜,面貌更新,各项旅游措施齐全,食住行十分方便。曲阜人正敞开双臂,热烈欢迎国内新老朋友,前来观光,洽谈商事,故地重游。

  本文为马英健(时任中共曲阜县委书记)、孔繁银(时任曲阜县文管所副主任)所写的回忆文章,原载《兖州日报》1996年7月23日第四版,并发“编者按”称:史料是他们的亲身经历,事实准确,资料翔实,文字精练流畅,情节生动风趣感人,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可读性,是一篇极有历史价值的好文章,本报特予刊载,以飨读者。

  ——《中共曲阜县委书记口述史》,曲阜市委党史研究中心编。

  来源:曲阜史敢当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省曲阜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舞雩坛路15号 电话0537-4497710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