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于1948年9月16日至24日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第一次攻克具有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攻坚战。这次战役共歼敌11万多人,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的重点防御计划,使我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揭开了序幕。
1948年8月25日至29日,华东野战军前线委员会(以下简称华野前委)在曲阜召开了制定济南战役作战计划的会议。会址曾设在孔府及曲阜师范学校内西南角的一座二层教学楼上。参加会议的有华野前委委员及纵队以上的干部,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华野十纵政委刘浩天等出席会议。
会议分析了当时的战争形势,认为1948年夏秋,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战争的主动权已掌握在人民解放军手中。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形势迅速发展,势不可挡。国民党军队大量被消灭,已被迫由全面进攻转入全面防御,又由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在山东,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亦称山东兵团,执行内线作战任务),从1948年3月到7月,连续出击胶济线和津浦线之敌,相继解放了潍县、兖州等数10座城镇。潍县的解放,使国民党在山东的两个主要战略据点济南和青岛更加孤立,使山东解放区联成一片,更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机动作战。兖州的解放,华东与华北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进一步孤立了济南。8月,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执行外线作战任务)、苏北兵团和山东兵团胜利会师。解放济南的条件已经具备:第一、济南已处在解放区的四面包围之中,南距徐州、东距青岛各三百余公里,退路断绝,增援十分困难;第二、济南守城之敌大部受过严重打击,战斗力减弱,军心动摇;第三、敌人防御辽阔,守备兵力分散,机动兵力不足,难以长期支撑下去;第四、人民解放军经过一系列战役,在历次攻城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普遍提高了攻坚作战能力,军事技术、战术水平及装备都有很大改善;第五、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救灾,山东解放区的严重灾荒已经基本度过,人民生活有了改善,秋季丰收在望,群众生产与支前情绪高涨;第六、作战部队在济南地下党组织的密切配合下,已摸清了济南的地形、敌方工事构筑及防御部署等情况。总之,整个战局发展十分有利,座守孤城的济南之敌只有等待被我彻底歼灭的命运。
在分析战争形势的基础上,会议认真学习、研究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制定了作战方案。遵照中央军委、毛主席关于“攻济打援”的指示,会议周密研究了当时敌我情况,反复讨论了战役的指导思想、组织指挥及各项保障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攻城与打援的关系上,攻城是目的,打援是手段。此次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是歼灭一部援敌。但在兵力部署上,却应本着目的与手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原则进行,即以一部兵力攻打济南的同时,集中大部分兵力于打援。为此,华野首长研究决定:以山东兵团加外线兵团一部共7个纵队,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由谭震林、许世友、王建安负责指挥;另以8个纵队,约18万人,组成打援兵团,由粟裕指挥。会议制定了具体的作战方案:在攻城部署上,攻城兵团又分为东、西两个集团:以三纵、十纵及鲁中南纵队一部组成西线集团,担任主攻,由十纵司令员宋时轮指挥;以九纵、渤海纵队和渤海军区部队组成攻城东线集团,担任助攻,由九纵司令员聂凤智统一指挥;以两个纵队及华野特团,在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配合下,担任扫清长清及其周围之敌的任务;以十三纵担任总预备队。
在打援阻援方面,以四纵、八纵及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组成阻援集团,在鲁西面地带,构筑多道纵深的强固工事,于金乡、单县、巨野、嘉祥地区,坚决阻击可能由商丘、砀山来援之敌;以一纵、二纵、六纵、七纵、十一纵及鲁中南纵队组成打援集团,于战役发起前,进入津浦线的邹县、兖州段两侧地区,待徐州之援敌至邹县以南,实行一次歼援敌一部(三个旅左右)。其他各军区、地方武装、广大民兵积极配合,打击和封锁敌人,破坏其交通,扰乱其后方,以牵制敌人的兵力。
会议还检查并进一步部署了济南战役的准备工作。这次战役的准备工作,华野全军自7月下旬就开始了。华野前委颁布了《攻济打援政治动员令》,对政治工作、城市政策、纪律等方面都作了详尽布置和严格规定。谭震林副政委代表华野前委提出了“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成为鼓舞部队英勇作战的共同誓言。野战军首长分赴各部队布置、检查准备工作。谭震林副政委亲自到参战部队作战前动员,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斗志。
一切准备就绪,1948年9月16日,一声令下,解放济南的战斗打响了。激战8天,全歼守敌11万人,活捉济南守敌司令长官王耀武,山东省会济南宣告解放。
版权所有:山东省曲阜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舞雩坛路15号 电话0537-4497710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