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与升华(下)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31日 | ||
三、新时代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若干思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理论创新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不仅能够指导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可以引领以美丽世界为目标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我们一定要学懂、弄通、做实。学懂,就是要全面把握、精准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来龙去脉和精神实质;弄通,就是要融会贯通,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之中学;做实,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于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以更系统的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好转,生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生态文化氛围日渐浓厚。但是从“五大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角度看,依然有待深入推进。从生态文化体系角度,要加强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播、舆论营造,努力使得生态文化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从生态经济体系角度,要加强以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为主要目标的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要加强以绿色化、高新化、智能化为主要目标的新兴生态产业发展,要加强自然资源经济化、环境资源经济化、气候资源经济化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经济化建设。从目标责任体系角度,要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自责任并形成协同创新效应,要加强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设。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角度,要加强源头控制制度、过程管控制度和末端奖惩制度的制度体系的衔接,要加强替代性制度的优化选择和互补性制度的耦合强化。从生态安全体系角度,要加强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安全等在内的安全体系构建。 (二)以更宽广的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对于林水生态环境,空气和土壤环境保护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相对于陆域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相对于废水、废气、固废等“三废”治理,光污染、辐射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源治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必须加大力气推进林水土的统筹保护,推进陆海生态环境统筹保护,推进新老污染源的统筹治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只有建成美丽陆域和美丽海洋,才是完整的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美丽世界建设的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因此,美丽中国建设要站在美丽世界建设的全局予以考虑。首先,中国要立足于建设好美丽中国,建成美丽中国就是中国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要为建设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一方面在引领“一带一路”绿色化发展上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在美丽世界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中国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作用。 (三)以更高远的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I临新形势和新要求。如果说以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那么进入新时代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双重的,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生态安全的基本需要,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生态审美等高层次需要。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上需要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另一方面,随着生态审美、生态旅游等高层次需要的与日俱增,加快美丽中国建设,让优质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生态产品、优质的生态服务转化成绿色福利,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四)以更强大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明确规划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到21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建成美丽中国。这一目标任务是十分宏伟的,也是十分艰巨的。为此,要以更强有力的法制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立法要站得高看得远,生态文明执法要敢于抓敢于罚;要以更强有力的财税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资源税、环境税、碳税等绿色税收制度和循环补贴、生态补偿、低碳补助等绿色支出制度创新方面加大力度;要以更强有力的产权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水权、林权、矿权、海权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生态权、排污权等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碳权、碳汇等气候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要以更强有力的公众参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要求,真正让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9期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