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学习园地

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三)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11月19日

  七、生态综合治理论

  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和双赢,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为此,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在认识论上要有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要学会统筹兼顾,在具体工作中要学会‘十指弹琴’”。在他看来,要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用“统筹兼顾”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加以谋划解决。这就是习近平“两山论”包涵的生态治理的方法论基础。

  针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习近平提出生态综合治理的思想。在他看来,治理生态问题,就“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总之,它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通过这个比喻,习近平阐述了生态综合治理的思想。同时,他也多次指出,生态治理要形成合力,各个部门“分工不分家、实际上也难以分家;群力群策、形成合力”,才能实现生态治理改善、构建系统的生态治理体系和形成有效的生态治理制度体系。

  习近平任总书记之后,在阐述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时,更加注重运用统筹兼顾的辩证法,更加注重从区域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等角度审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格局。譬如,习近平针对长江上游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脆弱问题,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总之,统筹兼顾的辩证法是习近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基础,也是生态综合治理的方法论基础。

  八、生态文明论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经常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待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他专门在《求是》杂志撰文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习近平从人类发展角度看待生态文明。他认为人类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类从属于自然,畏惧和崇拜自然,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有限,人类匍匐于大自然之下;第二个阶段,是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自然,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我们现在处于人类对环境和生态认识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人类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生态建设成为自觉行动。

  习近平从总结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角度,阐述了生态文明之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得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结论,并从这个角度指明了人类面对“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必须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集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生态危机的真正解决还是需要靠全人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从全人类共同责任出发探索解决人类生态文明发展难题,这才是真正的解决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延续了从人类文明和人类整体的角度思考生态文明建设,他提出了“全球生态治理”、“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的思想。这些思想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一脉相承。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抽象的、外在的、与人相脱离的自然,我们所说的自然、生态都是内化于人类生活的自然和生态。习近平提出的 “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我们同自然和生态之间的内在一体关系。十八大之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既继承了这一思想,同时更加突出了从“家园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出发,思考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课题。十九大报告更对此有专门论述并将相关内容写入党章,成为长期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6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