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学习园地

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一)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11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其丰富的地方从政经验密不可分,在某种意义上,把握习近平主政地方时期的实践思考,对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来源大有助益! 本文从考察习近平主政浙江的生态思想与其治国理政中所阐发生态思想之间的内在一致关系出发,对习近平生态思想所呈现出来的多维理论和实践内涵加以探讨和总结,揭示从绿色浙江到美丽中国所贯穿的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基本要义。

  众所周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逐渐加剧,生态问题日益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东部先发省份浙江而言,在发展中也遇到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瓶颈突出等问题。再加之,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改革开放后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布局,使浙江面临突出的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的压力。

  习近平2002 年10 月来浙江工作,同年11月任浙江省委书记,开始全面主政浙江这个东部沿海省份。浙江发展的生态困境和压力日益突显,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诉求日益增强,生态问题成为制约浙江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重点。2003 年1 月,浙江获得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习近平结合“生态省”试点,提出了“绿色浙江”发展战略。在工作落实上,习近平自2003年至2006年连续四年亲自主持召开全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总结“生态省”建设成就和经验,部署 “生态省”建设的基本任务。从习近平历年“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来看,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此外,从2004-2007 年,他每年都就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部署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发表讲话。同时,他在各地调研考察谈话中,在各种会见会议中,以及在省内外各大媒体譬如《求是》、《浙江日报》等刊物上,或专题或分别阐述了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可谓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值得我们进行专题性总结和研究。

  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不仅提出了著名的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两山论”,而且从多重维度对生态意识觉醒、生态价值选择、生态发展道路、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综合治理、生态文明等系列问题展开阐述。这些生态思想不仅实践上推动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在习近平任总书记后均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因而,从绿色浙江到美丽中国之中所蕴含的习近平生态思想,需要我们加以系统阐释和深入把握。下面,我们主要从八个方面领会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

  一、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论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立足实践思考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要树立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即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问题。因而,我们认为,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为“两山论”)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语言集中表达的生态观。到中央工作后,特别是任党的总书记后,他仍然经常在国内调研、重要会议、出国访问等不同场合反复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得到社会各界和海外舆论的普遍接受和好评。

  “两山论”内蕴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反思,是习近平生态观的核心内容。从其产生的理论和实践背景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环境持续恶化、资源消耗加剧、生态承载力日益脆弱的发展困境的反思,是对原来牺牲绿水青山的发展模式的改弦更张,也是对原有的片面发展观的批判和反思。因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是来自于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来自于实践发展中的困境。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两山论”的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识发展规律。

  “两山论”思想是习近平从哲学角度思考生态问题的思想成果,“两山论”包涵了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生态观的基本精神要义,也是习近平任总书记后反复提的观点,也是他主政浙江期间的最有价值而且具有标识性的著名观点,已经成为指导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指南,并在十九大上写入了党章,成为我党长期坚持的生态文明思想。

  二、生态意识觉醒论

  我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正如习近平所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只有感觉到了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的稀缺,我们才开始反思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感觉到干净的水和清洁的空气的宝贵。

  在浙江期间,习近平用我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态度,总结了人类认识生态问题的过程。他说:“像所有的认知过程一样,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发的过程”。他认为,我们对生态观念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三个阶段:第一个认识阶段是,“‘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只要经济,只重发展,不考虑环境,不考虑长远,‘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而不自知,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在意识上对生态环境存在盲区、处于无知状态,生态环保意识处于无觉无知阶段。

  第二认识阶段是,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经显现,开始“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只考虑自己的小环境、小家园而不顾他人,以邻为壑,有的甚至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建立在对他人环境的损害上”。在这个阶段,生态环境意识已经开始自发产生,但仍然没有放弃原来的要“金山银山”,不要 “绿水青山”的发展路子,或者局限于小利益,要自己的“绿水青山”,不顾他人的“绿水青山”。在这个阶段生态环保意识是自发的、局限的、狭隘的。第三个认识阶段是,“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生态建设成为自觉行动”。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完全认识到生态问题的性质以及解决生态问题的出路,就是必须从人类共同家园的角度看待“绿水青山”,从全人类共同责任角度承担保护“绿水青山”的责任。在这个阶段,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真正从自发走向自觉,生态意识已经觉醒,并找到了真正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出路。

  习近平也曾用“两山论”分析过我们对生态意识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既是生态意识觉醒的过程,也是发展理念提升的过程。习近平对生态自觉的思考,既把握了生态环保意识发展的规律,也透析了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同时也提出要普及群众的环保意识, “缩短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在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自觉自为的基础之上,“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同时,习近平所提的生态意识的觉醒,还包括我们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内在一体的关系。主持浙江生态省建设期间,习近平多次提出:每个人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习近平看来,推进生态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必须使这一战略思想和部署转化为每一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的内在自觉和外在约束,在全省上下形成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的共识,使生态文明的思想和行为落小、落细、落实,真正入脑入心,转化成实际行动。他深刻指出:“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使全社会形成这样的一种共识,“使大家都做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决不把遗憾留给历史,决不把遗憾留给子孙后代”。从这些表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习近平将生态问题归结为内在于我们生存本身的东西,像“自己的眼睛”和“生命”,这是对人与自然之密不可分关系的形象理解,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思考和责任担当。这是最为重要的生态意识觉醒,也是马克思主义正确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观点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生态价值选择论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特别强调生态价值,他的生态价值选择论包涵着对生态价值以及生态价值选择的思考。在他看来,“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他多次指出,“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这其实都是在生态价值的角度思考生态问题。而且他也认为,生态没有替代品,犹如空气,“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这更体现了他对生态价值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生态环境的价值在习近平的“两山论”中具有多重的涵义。其一,生态是最大民生。在他看来,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条件,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就是人民群众最大的民生。其二,生态是发展的基础,是源源不断的发展资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枯竭了,生态承载力也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更是无本之木。因而,生态是发展条件和基础。其三,生态是生产力。习近平多次指出,生态环境具有生产力的价值,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绿水青山”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用“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因而,生态环境不仅具有“最大民生”的价值,还具有“发展基础和条件”的价值,更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明确了生态的价值,我们就懂得了如何选择。习近平曾说过:“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出现两难矛盾、不能兼得时,他认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发展不能断送了子孙的后路”。针对以往的生态欠账如何还的价值选择,他认为:“欠账还钱,天经地义。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债”。

  在对生态价值选择的时候, 最好是“既要GDP,又要绿色GDP”,“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是最佳的价值选择。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就需要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习近平“两山论”中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价值选择论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既着眼于当前、更着眼于长远,既立足当代,更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并明确了其价值选择的原则和方向。习近平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价值选择论统一起来思考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6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