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学习园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上)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10月20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科学认识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具体可概括为六论:生态文明兴衰论、自然生态动力论、生态文明文化论,生态保护安全论、生态民生权益论、生态文明共享论。

  一、生态文明兴衰论

  十八大以来,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习近平站在人类文明兴衰进程的高度,积极把握自然发展与人类文明更替进程规律,做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对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性。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劣与人类文明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给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带来掠夺性破坏的现实,论证了生态环境对工业发展、进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恩格斯在《英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以及《自然辩证法》等多篇文章中,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带来的不可修复的伤害,以至于反过来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这就表明了生态环境破坏对民族发展带来的危害,为此,我们要端正认识,明确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之后,习近平在青海省考察时指出,古今中外,生态影响文明兴衰的事例很多,“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一带曾经水草丰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以致古代丝绸之路盛况不复存在。因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此,我们要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重点,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明发展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兴衰论”表明了要想实现人类文明的永久延续,必须坚持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的良性循环,这就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站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重新审视自然生态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系。用历史思维考量人类文明进程,思考人类立足之本,进而为处理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进而实现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指导。

  二、自然生态动力论

  生态问题的解决, 离不开生产发展动力的变革。习近平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定位自然生态,提出了关于自然生态的动力功能。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张全面把握自然生态的价值,不仅要看到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 更要看到其作为生产发展动力的价值,即作为自然力的价值。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种用于改造和影响自然的物质力量,它在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并适应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生产力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基本要素。其中的劳动对象包括一切可能的自然物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自然界的煤炭、森林、太阳、土地,以至江河湖海等自然物质都是潜在的能储备,蕴藏着巨大的自然力,物质资料的生产,即人的劳动力的发挥,离不开对自然力的运用。因此可以说,这些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都是生产力的一部分。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根本上体现了良好的自然生态就是生产力, 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绿水青山就是发展生产力。自然生态动力论深刻地表达了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一种财富,可以产生巨大的财富收益,“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利用良好生态为人民提供宜居的生活、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中的资源要素为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提供资源、能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生态动力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与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深刻认识,将绿水青山看作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动力认识的巨大飞跃。绿水青山,就是中国的金山银山,可以为中国带来金山银山。我们要用辩证思维看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三、生态文明文化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先进生态文化为指导,发挥先进生态文化对生态建设的重要导向和促进作用。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其核心是价值观,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秉承生态价值观,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我国严重的生态形势,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生态文化, 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精神支撑。首先,革新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要求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正视自然界、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把握自然发展规律、顺应规律办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他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因此,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高效集约经济,解决资源有限性和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自觉的价值理念。习近平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 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使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民自觉的行为。生态文明文化论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继承和发展,如“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与共生;“道法自然”强调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等。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思想、举措等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