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下)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10月20日 | ||
四、生态保护安全论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障生态安全,离不开相关制度约束机制的发挥。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以制度保证生态安全。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制度因其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能够成为新时期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保障。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原因。他们认为,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主要来源于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的分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则主要表现为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追逐私人利益,造成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随着而来的浪费。而在人们利益差别及分化长期存在的社会条件下,只有通过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协调各方利益,进而为因这种利益分化带来的对自然的破坏行为遏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主要是为了发挥市场主体的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的增长。但是这种资本手段的运用,避免不了经济主体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且社会主义依然存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差异,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也要加快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约束,遏制各利益主体对生态环境的无序开发和使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进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之一,并以法律和制度作为重要支撑的高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律和制度的约束,要使法律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的“雷池”,一步也不能逾越;要使制度成为生态破坏主体的“牢笼”,要将“笼子”扎紧,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发挥法律、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其一,完善制度架构,要“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完善保障生态文明保护和治理的制度体系,为生态保护及治理提供全方面的制度体系支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审议并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制度支撑。 其二,确立生态保护安全线,“加快构建和确立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牢固树立生态制度红线”, 以底线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此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受到生态文明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如,政府部门要落实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加强对领导干部不负责、不作为行为的查处;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更要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要加快革新生产工艺,实施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等。此外,要建立环境及资源利用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以及资源承载能力监管预警机制等,为生态安全保驾护航。生态保护安全论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稳定性的战略部署。以制度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用法治理念确保生态文明的实施和实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稳固支撑。 五、生态民生权益论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切实保证人民的生态权益,使人民共享美好生态环境红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价值观, 在自身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人民立场观、人民价值观、人民发展观、人民权益观等。具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和发展生态、围绕良好的生态为民、推进良好的生态利民、最终实现良好的生态惠民,充分保证人民的生态权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环境和民生的深刻把握,他站在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高度,统筹环境和民生,努力“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充分保证人民的生态权益。十九大报告做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的论断,一方面体现了人民需求的丰富和转变,从过去“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生态权益的重视和努力实现人民生态权益的决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含着宜居的环境、良好的生态产品等生态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生态环境权益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权益的进一步发展和把握,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内涵,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从老百姓满不满意、答不答应出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使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生活日益美好,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六、生态文明共享论 生态文明共享论不仅体现在生态成果共享,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共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共处于自然生态系统中,且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共生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人与自然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享生态系统平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共建生态文明,一方面,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治理观,另一方面,实施全民共建、国内国际共同参与,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美好地球家园。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 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其自身有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在这一系统中,人作为能动的主体存在,其实践活动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当人正确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的时候,才能保证自然界按照本来面目发展,人和自然才能共享生态系统为其带来平衡环境; 当人实践行为违背自然规律的时候,就会给自然造成严重后果, 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且“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规律的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永无止境的,而且通常需要较长的历史时期才能较为完整地认识人类自身活动给自然造成的全部后果,因此,人类活动要力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自然大系统内的发展共享。生态文明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做生态文明的推动者、践行者。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全社会所有,需要全社会参与共建。此外,自然生态的“公共性”和“无界性”,决定了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理应由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问题解决需要全人类的参与,需要各个国家主动承担生态保护和治理责任,在生态保护和建设问题上,加强全球合作。 习近平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他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在传统的空间内涵上,山水属于一个空间系统, 林田草属于另一个空间系统, 但它们又共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是有机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们在自然生态大系统中,实现各自子系统的良性循环,共同支撑大系统的平衡,在这种平衡中实现自身的正向发展。因此,在生态治理问题上,要树立系统思维,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观,实现系统内的生态平衡,共建“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的美丽自然。此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承担全球生态治理的义务,呵护共有的美丽家园。提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加强全球生态治理合作,维护全球生态正义, 也属于生态文明共享论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直接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发展方式、制度改革、文化理念、两型社会、国际协作等的重要变革, 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