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析(二)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10月20日 | ||
二、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既要“坚持实践第一”,又要坚持“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认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基础性地位,认为实践产生并决定认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在实践中形成后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强调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独特的魅力。 (一)坚持实践第一 坚持实践第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原则,更是超越西方哲学传统认识论的关键所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是人成为人的存在方式,是认识的基础与来源,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内容,推进了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坚持实践第一,就是坚持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够产生认识并将认识付诸现实。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不仅如此,实践还给认识提供了真实的认识对象与认识工具。由此可见,实践不仅是认识的需要,更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其次,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认识脱胎于实践但却无法证明其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其真理性,并且较低级的认识上升为高级的认识更需要到实践中不断调整与修正。再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或是建立完满性理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并更好地指导实践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一切脱离了实践的认识都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最后,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升华的动力。实践是无止境的,这就直接导致认识的无止境。实践的不断深入将为认识提出新的需要、新的对象与新的课题,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中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综上所述,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主张倾听时代呼声,深入社会实践,回答现实问题,反对“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提升为第一性的基础地位,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主张立足于实践来提高认识的真理性,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是对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揭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是对实践是认识检验标准的形象阐释。“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是对认识最终目的在于实践的经典表述。坚持实践第一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立足实践、重视实践、重视现实,从主体实践的思维视角认识、理解和把握一切问题,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有效变革与能动性改造。 (二)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于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认识一旦在实践中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社会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历史,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而形成的正确认识又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当人类对世界认识水平不高的时候,人类的实践往往带有盲目性的特征;当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不断提高时,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大大增强。由此可见,认识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成效。在人类的认识中,理论是系统化、科学化的高层次的认识,它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与深化的结果,理论形成之后对于类似的实践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前瞻性与预测性,能够走到实践的前面,对于实践具有指导性。然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将不断增强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注重坚持实践第一,更注重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以说,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史。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才能保障理论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障理论创新为人民所用、为人民造福。其次要紧紧扣住时代主题。所谓时代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范围内的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时代主题就是一定历史阶段内的主要矛盾、主要内容、发展方向和历史背景等。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的主题决定着理论创新的内容,理论创新必须要紧紧扣住时代的主题。理论创新偏离时代的主题会造成研究资源的浪费,也难以形成推动实践的有用成果。最后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并将经验加以总结推广,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坚持实践第一与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辩证地对待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一方面理论创新来自于实践。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只有人们在实践探索中遇到困难亟待解决的时候,人们才能产生研究问题的意愿,并通过不断钻研,构建理论模型,在实践中不断试验,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实践是理论之母,实践不仅为理论创新提供需求,更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检验标准,脱离了实践的理论一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理论创新又反作用于实践。理论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历史、结构和走向的全面考察,形成对实践活动科学的、客观的认识,正确的理论不仅能够指导未来的实践,还能审视、修正过去的实践。科学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还能够推动理论不断系统化与科学化。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关键在于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主张,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的逻辑线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是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与根本遵循。恩格斯曾经预言:“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运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预言的“现时代”正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现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新征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把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向前发展。 作者:张本刚,辽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高级工程师 牟岱,哲学博士,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岩,哲学博士,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