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年08月28日 | ||
5000年前,古老的中华大地尚处于新石器时代,此时,在黄河流域一支由华夏先民自己创造的文化正在悄然萌动、孕育,继而迅速发展,并最终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一支文化,它横亘黄河中下游,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这就是龙山文化。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被人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及考古学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至1931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发现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学家最初称其为黑陶文化。不久,考古学家把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直接承袭大汶口文化发展起来的古文化之一,它的发掘对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要作用。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城子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初,被岁月的黄沙湮没了近五千个春秋的龙山文化终于在章丘龙山的大地上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它的发现,彻底打破了当时盛行的所谓“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证明了中国5000年文化史就植根于中国本土。龙山文化的发现表明早在5000年前的古老中华大地的东方,就已不是传统观念中黑暗落后的蛮夷之地了,文明曙光悄然出现。 龙山文化、龙山时代均是以城子崖遗址所在地龙山镇命名的,这是章丘龙山的荣誉和骄傲,也反映了城子崖遗址在龙山文化发现和确立过程中的意义和地位。 城子崖是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后,由中国学者和学术机构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史前文化遗址,城子崖也由此而赢得了中国考古“圣地”的殊荣。 在城子崖发掘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5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艺术品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