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人生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年10月09日 | ||
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是世间之瑰宝,与书结缘是一辈子的幸事。书是师,书是友,书是智慧和快乐的源泉。故此,读书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我很喜欢看书,只要有闲暇时间,看书便必不可少。早年看各种名著小说,后来又看律法书籍,近年来看杂七杂八的各类人物史书。几十年下来,虽无学富五车,但算博览群书也应该不为过。我之所以染上看书之瘾,与少时的一次邂逅有关。我读初中的时候,因为离家有七八里地,初一开始就住宿在学校了,房间十分简陋,高低铺,七八个人一间。记得我睡上铺,有一次我在上铺床上一眼瞥见隔壁房间里阁楼上堆着一捆捆书,因为房间之间墙的上半部是相通的,我就爬到隔壁房间去翻书看,这一看就被书里的故事吸引住了。从此,我便一本一本地把那堆书看完了。我一直清晰地记得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看完这本书以后,才知道世界原来这么精彩复杂,幸福的生活那么来之不易;才知道书里面的共产党员这么足智多谋、无私无畏。书里描述的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也让我产生了英雄情结。工作后,虽然有很多的书可以看,我还特地去买了这套书又看了一遍,然后珍藏起来。在读过的书中,讲述居里夫人等科学家故事的书深深启蒙了我,也是在读了这些书后,我竟然也年少轻狂地萌发了要当科学家的念头,而且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自从小小的年纪滋长了要当科学家的想法,我读书更加用功了,每当有做不出的题目便在边上写一个“博”字。这也是因为小说《第二次握手》里就有一个漂洋过海的女博士丁洁琼,至今依然记得那本书的封面是她穿着长风衣站在一艘轮船上的画面。这个画面也烙在了我的灵魂深处,它使我刻骨铭心地想读博士、当科学家。但苦于求学无门,因为家里有了哥哥一个高中生,我读中专便成了唯一的读书路径,这在当时也是公认的最好出路。然而,执着的我仍递交了退学申请书。母亲在学校的游说下以死相胁让我重返学校,那时才十五六岁的我当然灰溜溜地回到学校。他们怎么知道我根本不想满足于有个工作赚钱过日子的生活,心高气傲的我还有一个想读博士、想当科学家的梦!而退学未成,我的人生也改变了,这也成为后来我要报考中国最好的大学的动力之一。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追求。少年周恩来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情怀。而我也深深觉得书是灵魂、智慧和挚友。阁楼上的那一堆书,如今应该早已灰飞烟灭,但是这些书影响了我的一生。后来,不论我身处何处,买书、看书成了一种不知不觉的习惯。记得刚工作时,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元。有一次,刚好碰到一本《红楼梦》,价格十元,当时身上仅剩十元钱,还是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至于后面的日子怎么过完全未加考虑。后来看了关于曾国藩的传记才知道,这位考进士落榜的秀才路过南京时也是倾囊(而且是借来的钱)买下《二十三史》,然后当掉衣服才有路费回家。单位图书室的阿姨也最熟悉我,因为常常看了还,还了借,于是我也得了个“书呆子”的“雅称”。记得在北大读书时,学校里书店很多,买书便是乐事,每次都是把满满一箱子沉沉的书拖回家,真是累并快乐着,这书房也越来越壮观。 如果说看书是一种享受,那么靠在床上看书就如神仙般的享受了。我很多时间是靠在床上看书的,不论是晚上睡觉前,或者早上醒来后,都要看一会儿书,很多书在床上悄无声息看完。通过读书,我更加明白了唐朝名臣魏征所言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道理。 读书的益处多多。无论顺境逆境,无论成败得失,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爱恨情怨,书忠诚地面对每一个人。读过的书如吃过的食物,融进了骨髓、血液、灵魂,如影随形,从而使心灵得到滋养,一点一点祛除浮躁、轻狂、狭隘和迷茫。正如有人所说的,“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书读得越多,人也越自感渺小和无能,更不敢狂妄自大,处事也越来越低调隐忍,有时谨慎之如履薄冰。不过,“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多了,人也不免心高气傲,“骨头”也特别硬,从容面对威胁、诽谤或利诱,自然也鄙视那些非法获取的不义之财,鄙视那种作威作福的做派,更不屑以低级趣味去媚俗或媚权。 读书养才气,勤奋养运气,读书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历史上卓有成就的大贤,无不是饱读史书者。毛泽东一生与书为伴,他的床有一半是放书的。去延安参观时,我看到窑洞里有两张拼起来的床,其中有一个是放书的。战火纷飞的年代,毛主席宁愿丢弃其他随身物品也舍不得丢书,外出开会或视察时,他也要带上几箱书,不论到哪里他老人家也是书不离身。“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如果说生活的艰难是一种磨砺,那么读书更是意志的锤炼器。 读书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也一定是精彩的人生。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