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廉政文化
家财莫为子孙谋--古代廉吏治家轶事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年10月23日

  古代廉吏深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故而,大凡清官廉吏,不仅自身清正其家风也十分严谨。现辑录几则廉吏治家轶事,以飨读者。

  书诫训子。唐代房玄龄深得当朝皇帝李世民信任,任宰相达15年之久,其女为王妃,子为附马。房虽位高权显,但为官谨慎,治家有方,他经常告诫子女,切不可骄傲奢侈,更不能以家庭的威望权势欺凌百姓。为此他专门搜集古今名人家诫,逐条抄写在屏风上,让子女们各取一套,时刻用这些家诫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家训勒碑。宋代包拯人称'包青天',为官30年清廉明断,颇有政绩,堪称古代清官典范.包拯对清廉极为重视,对人、对己、对家属都要求极严,认为这是做人为官的根本。他曾写了一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老家的堂屋东墙壁前。全文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清白传家。南北朝时徐勉,历任侍中、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身居要职,却从不置办家产,不购买土地,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亲族中的穷人和生活上有困难的人。他的同事和朋友劝他不要这样,应给子孙后代留下点积蓄,徐勉总是说:“别人给子孙遗留财产,而我反其道行之,给子孙们遗留的是清白。”他又解释说:“子孙后代如果自己无才能,就是给他留下万贯家产,也会被挥霍一空,终归他人所有。”

  身教言传。北宋名臣、知名史学家司马光,一生以“俭素为美”,“不喜华靡”,史有“卖田葬妻”之说。他还以自己的“慎言、慎行”影响着子女们,时时告诫子女要懂得俭则久,久则平,平则稳的道理。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司马光旁征博引,提出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堪称治国治家的警语名言。

  寄诗勉妻。明代南安(今江西大余)知府张弼,律己爱民,还严格要求自己家人,曾写一首《寄内》诗,谆谆嘱咐妻子,生活要艰苦朴素,对子女不能溺爱,要授之以诗书事业,传之以清白家风。诗的内容是:“四儿六岁五儿三,莫把肥甘习口馋。清白传家无我愧,诗书事业要人担。三餐淡饭何须酒,一箸黄齑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原不为官廉。”

  吟诗戒子。清代一位主管地方军事的张姓官员,居官清正,善吟诗。他的一首《戒子》诗在当时广为传颂:“银灯剔尽自咨嗟,富贵荣华有几家。红日难消头上雪,黄金都是眼前花。时来言语风行草,运去田园水搏沙。寄语儿曹须勉力,各人寻个活生涯。”

  家书劝让。清代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一次他家里修建房屋,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告至官府。因双方都是高官贵族,县令不敢贸然断决。张英在京接到家信,得知事情经过,便以诗复信,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遵嘱,随即让出三尺地基,以示不再相争。邻居见此情景,也效仿让出三尺,于是成了一条六尺巷道。此事被传为佳话,后来民间有“让一让,六尺巷”之说。

关闭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二路1号 电话:0531-12368 邮编:250001

版权所有: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