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散记
作者:密云法院 冷文笙
魂牵梦绕的井冈山,我终于投入了你的怀抱!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朱德的扁担》,说的是朱总司令在井冈山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的故事。那时我就想,要是能到井冈山看看就好了。今年8月,30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而在井冈山的每一天,我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翠竹情思
中巴车攀行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湿润凉爽的山风扑进车窗,感觉就像御风而行。窗外,远远近近是满目苍翠,起伏的绿色山脉、葱茏的绿树、青绿的苔藓,深的、浅的,各种不同的绿,深潭碧水,青纱翡翠,玉石琉璃,而众绿中以大片大片的竹林墨绿最为瞩目。
竹子是南方的特产,广西婀娜多姿的凤尾竹,江南园林儒雅的小叶竹,还有湘妃竹、南竹等等。井冈山的竹却与众不同--毛竹,它们不仅粗壮挺拔,有刚毅雄伟之态,而且出奇地高,大方飘逸,呈现出凌云之气。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功臣,是革命斗争史的见证。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守卫黄洋界的红军战士们在弹药匮乏的情况下,就地取材,将竹子削成竹钉,放在马尿中和一些山草浸泡,成为带毒的武器,埋到山坡和道路上,使敌人心有所忌,不敢放胆前行,收到了很好的阻击效果。
在井冈山第一所红军医院--小井红军医院中,我们见到了红军自制的医疗器械,竹制的镊子、刀、剪、夹板等。竹子具有良好的韧性,在火的烘烤中,能够弯曲变形,形成人们需要的形状。
竹子成为红军的战斗武器、生活用具,跟随着红军将士们转战在井冈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建立起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
抚摸着毛竹坚挺的躯干,我想,井冈山的竹子用自己的身躯支撑过中国革命。能做一棵革命的竹子,也是幸福的。
峥嵘岁月
“圣地”、“摇篮”,这些对井冈山的盛赞,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切的体会。
在小井红军医院,听到张子清烈士的故事。因腿部中弹而住院时,28岁的他已经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红军师长了。当时,由于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封锁严密,医院缺医少药,只能用有限的食盐当消毒药。为了让其他同志有生存的机会,张子清把分给自己的那份儿盐悄悄藏起来,在医院断药的时候,拿了出来救急--这时的盐就是救命的药啊!而张子清却因伤口严重感染不幸牺牲了!
离小井红军医院不远,有一块稻田。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130多名红军伤员被敌人枪杀在这里,最小的年仅15岁!半数以上的同志没有留下名字!
同28岁的年轻师长一样,在20世纪20年代的井冈山,王尔琢、伍若兰等先辈牺牲时都不到30岁!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一些人把青春与奉献,理想与热血,才华与信仰和根据地的存亡、中国革命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
当我和同事们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言,再次举手宣誓时,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和神圣!
今日井冈
在参观革命旧址的同时,今昔对比,随时随地体会到井冈山的变化,感受到井冈山精神仍在发扬光大。
茨坪是井冈山地区最大的城镇。当年,毛主席曾在这里办公,现在,它已经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充满了现代气息。据导游介绍,井冈山利用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景观,以旅游为龙头,发展经济,建设家园。
井冈山人依托旅游发展当地的土特产品。譬如竹制品加工就是当地效益较好的一项。无论大型商场,还是街头小摊儿,各种各样的竹制品随处可见,不仅有竹椅、竹筷、竹凉席,还有那竹叶画、竹根雕、竹雕笔筒等工艺品,工艺精湛、细腻,让人爱不释手。
“我们应该过得更好,因为井冈山是中国的井冈山,我们不能落在全国人民的后面。”我们从导游小姐自信的话语里,再次领略到井冈山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精神。
井冈山之行给我的感受是丰富的,不仅是夙愿的了却,更多的是教育,是鼓舞,是激励,这会成为我今后思想历程的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