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秧歌
作者:张智全
子夜时分,我被一阵鸟鸣惊醒。睁开朦胧的睡眼,侧耳倾听,“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布谷鸟的欢叫愈发清晰,在幽静的夜空中更加清脆。
布谷鸟欢歌,预示着插秧的季节又如期而至,孩童时代老家插秧的镜头又开始在脑海中逐一显现,那别有情趣的秧歌更是回响在耳畔,久久不散……
老家座落在渝鄂交界处的山坳里,山高坡陡,水田极少,典型的八分坡地两分田。也正因为水田极少的缘故,苞谷、洋芋、红薯“三大坨”遂成了乡亲们一年四季的主食。白米饭很难走上餐桌,只有逢年过节和插秧之时,才能敞开肚皮饱食一顿。难得的稻米,让乡亲们更加珍爱有加,以致每年的插秧便成为隆重的节日,“细娃望过年,大人盼栽田”的民谣更是长盛不衰。
每到插秧的季节,左邻右舍便约定,将各家的壮劳力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插秧任务。由于水田不多,这样组合,家家户户均可只用一天时间就能完成插秧的活计,不但效率高,而且多人聚在一起,更能分享到“喝酒吃肉唱秧歌”的乐趣。当清晨的薄雾才刚刚在田间腾挪而起之时,男女老少们便卷起裤管,一字长蛇地排在水田里,将一束束嫩绿的秧苗插进松软的淤泥,伴随秧苗绿色方阵的不断推进,一声声荡气回肠的秧歌也就悄然响起——
“哥哥呀手握秧苗站水田,手要稳呀莫心慌。
哥在前头妹在后,巧手播出行行绿。”
歌声飞扬,男女对唱,一行行绿色的秧苗不断地延伸。那富于乡土情思的歌词,逗得大姑娘小媳妇满脸羞红。长辈们见此情景,笑骂一句“不知羞耻”后,立马扯开喉咙,来一段田地还没分到户时“人民公社”时代的秧歌——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
藤儿连着瓜,瓜儿连着藤。
藤儿越壮瓜儿越大,藤儿越壮瓜越田。”
长辈们越唱越兴奋,拼命地想把年轻人的情歌压下去。其实,他们有所不知,田地分到户后,流行歌曲已经风靡开来,更多的后生小伙和大姑娘早已厌倦了过时的老歌,转而传唱起富有时代鲜明特色的情歌。每到长辈们较劲时,后生小伙和大姑娘小媳妇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抛出惹人心跳的情歌。《纤夫的爱》《潮湿的心》《今夜你会不会来》《妹妹你大胆往前走》等歌曲一泻而出,常令长辈们望尘兴叹,最终不得不败下阵来。有些后生和大姑娘似乎还不过瘾,更是大胆地对唱起了叫人脸热心跳的、在老人们看来属于“黄段子”的情歌——
“哥哥呀你在想什么想什么呀,
小妹妹心里早发慌早发慌呃,
哥哥呀你早在妹妹心窝窝里呢。”
“妹妹呀你莫慌,
哥哥呀今晚就来你房呢,
抱住妹妹呀诉衷肠哟诉衷肠。”
“成何体统!”每到此时,长辈们只得摆出“架子”,才让后生小伙大姑娘小媳妇的疯狂有所收敛。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无论怎样,都难以阻挡年轻一代的狂热,只不过故意以此保留一点自己在年轻人面前的尊严罢了。
就这样,伴随别有情趣的秧歌,一行行秧苗纵横地伸展,碧波粼粼的水田的水田里便被青翠碧绿的秧苗覆盖。那情那景,至今还令我记忆葱茏。
后来,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老家本不多的水田已经无人耕种而荒芜,男女老少在一起插秧唱歌的情景已不再现。自十八岁那年走出小村,辗转到远离故土几百公里的城市安家落户后,我再也没有聆听到那或激昂向上、或委婉如泣如诉的秧歌。我知道,孩童时代的秧歌已离我而去,心中不免生出几许惆怅。当布谷鸟“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欢唱再次响起时,曾经熟悉的水田秧歌,总是伴着泥土的芬芳,将我带入遥远的年代,在绿色的梦幻中,任缕缕乡愁恣肆弥漫……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