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成武县人民法院2019年1月1日 星期一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院文化
仁义礼智信与诉求价值之探析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14日

仁义礼智信与诉求价值之探析

                                              --------基于鲁西南儒家之“义”文化下的诉讼纠纷

        每次去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习之余,总喜欢驻足学院小花园的“大成至圣先师”亭,廊柱上书“金木水火土顺成万物致中致和,仁义礼智信变化气质成贤成圣”。前些年学院赠阅的《易经》小册子,翻阅了多遍,感觉颇难理解,权当一种爱好研读,没曾过多思考,这次参加学院举办的“齐鲁法治文化与诉讼纠纷解决”研讨会,听取了各位专家的报告,特别是刘义生书记作的中华传统“和”文化的开篇点题,感觉心窍初开,原来凝结中华传统文化的“致中致和”思想与“成贤成圣”价值追求,以实现“天人合一”,不正是我们今天大力推行的诉前调解、多元解纷、案结事了的诉讼纠纷解决模式的文化源泉吗?新时期充分体现“和”文化的诉讼解决方案,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司法价值。而“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文化精髓,滋养着华夏民族的灵魂,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更是影响着我们的诉讼活动。

 新时期 着力多元解纷、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其发力点和最后的支撑点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非诉讼纠纷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解决诉讼增量”的指示精神中,“源头”二字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将多元解纷机制根植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之源上,结合多元解纷、诉源治理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深挖、总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解决诉讼纠纷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实现 “和“文化司法价值与”仁义礼智信“的个案诉求价值的统一,从而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具有中国特色、内涵丰富的中国法治文化。山东为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探索、挖掘、发展齐鲁法治文化,尝试在新时期多元解纷、诉源治理中找到发力点。

和”文化思想的前世今生

      “和”文化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史料记载各有所长,《易经》主张阴阳相济、刚柔有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这就是天地之德,在论及天地关系时,《易经》认为”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成天“ 这就是阴阳之和,一阴一阳皆谓道,道生万物,正所谓“金木水火土顺成万物致中致和”。后天八卦成于周文王时期,而其又是伏羲八卦演变而来,继而上溯到“河图、洛书”更久远的历史时期,说明中华民族的“和”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影响颇深。

      《易经》第六卦讼卦曰有了财富,便有了利益诉争,产生了诉讼,首先《易经》认为,天与水违行,讼。揭示了产生讼的原因是诉求相反,意见不和。其次,《易经》主张发生诉争时,要讲究诚信,所以最好的解决诉争途径是求德高望重、贤圣达人进行调解;如果不听劝告拒绝和解,就会陷入争讼深渊,给自己带来不利;第三,《易经》反对通过诉讼解决纠纷,其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第四,只有“中正、有孚”才能减少诉争,才能更好地解决纷争。要有“中正、有孚”之德,心中有道义,才能从源头上减少诉讼。《易经》讼卦是需卦变卦而来,需卦呈现财富之象,有了财富便会发生诉争,《易经》不回避诉讼,主张在解决纷争时,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其以“和“为贵的解纷方法及弘扬道义源头减讼的思想,对我们推进诉前调解、多元解纷、诉源治理工作,仍具有文化层面的重要意义,也不得不让我们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和”文化思想体系

      “恩恩怨怨何时了?是是非非终有断!古有佳话美名扬,再让三尺又何妨?” 却常听当事人说,我为什么要和?你给我个和解的理由!当事人通过诉讼手段,谋求权利保护,我们要求当事人互相谦让,和解解纷,那就要回答当事人的诉求价值点到底是什么,找到隐含在“和”文化背后更深层次的诉求价值元素,才能有效说服当事人再让“三尺”也不妨,对于有的放矢,研究解纷对策,推进诉源治理,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婚姻家庭纠纷,表面上为财产分割、继承、抚养、赡养纠纷,其背后却是亲人之间的 “仁爱”价值诉求,充溢在整个诉讼中,左右着解纷结果。农村宅基、人身伤害诉讼,经常有当事人发誓,我就是砸锅卖铁,也得把官司打下去,不然没脸见人,根本不考虑诉讼成本问题。“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义”岂不是这类纠纷的诉求价值吗?合同、民间借贷、劳务、房地产纠纷等,究其诉讼根源,常常是“信”的价值争讼。婚约财产纠纷的诉求价值更多体现在“礼”上,鲁西南地区,男方悔婚的,女方不愿返还彩礼;女方悔婚的,一般都自觉返还彩礼,否则人们认为这不符合常“礼”。当事人着眼长远利益,让步眼前利益的,常被称为大“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回答了“和”文化背后更深层次的诉求价值------“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构成了“和”文化的思想体系,鲁西南以“水浒文化”为代表的儒家之“义”特色鲜明,这里的人们尚武好勇,“义”字当先。

      “和“是诉前调解、多元解纷的司法价值追求,而当事人诉求价值却是深藏在案件背后的”仁义礼智信“。而反过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案件,寻求个案的诉求价值点属于“仁义礼智信”的那个方面,就找到了解决诉讼纠纷的密码,为研究齐鲁法治文化与诉讼纠纷解决,找到了链接点。

      “仁义礼智信”构成了“和”文化的思想体系,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当今时代更丰富了“仁义礼智信”崭新意义,支撑“和”文化思想在诉讼纠纷解决中发挥积极作用。

“仁义礼智信”为灵魂的“和”文化思想的司法实践

      新时代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司法改革期待对传统法治文化进行新的解读,“横向多元解纷、纵向诉源治理、精细网格诉服“诉源治理体系,仍然是程序性的,在解纷个案时,缺乏具体的实操指导。以“仁义礼智信”为灵魂的“和”文化思想的司法实践仍缺乏系统性,有待挖掘、总结。

      齐鲁大地、一山一水一圣人,儒家文化滋养了齐鲁法治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儒家文化在齐鲁大地又呈现出地域特色。商业气息浓厚的胶东特色、温文尔雅的曲阜特色、质朴醇厚的沂蒙精神,大碗喝酒的水浒民风,齐鲁法治文化区域性细化,在解决矛盾纠纷时,呈现不同的特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关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