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中,在刘海峰副院长的带领下,参加缅怀人员认真听取了王克寇烈士的英雄事迹,并集体为烈士鞠躬。
在宣誓区,禹城法院党员干警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干警们的声音坚定有力,饱含激情,在整个陵园久久回荡。
随后,干警们一行来到莒镇工贸区,参观了工贸区党群服务中心,详细了解了园区建设发展情况。刘海峰副院长、伦镇法庭庭长张凤强与莒镇政府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延伸人民法庭服务职能,及时为园区重大项目、企业发展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助推园区企业良性发展。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一切胜利和荣耀都是序章,更新更美的画卷需要在继往开来中绘就。今天美好生活的到来,是昨天万千烈士用生命为我们的守护。
参观干警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发扬先烈革命精神,从学党史、敬英雄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使命担当,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迎接新时代任务挑战、践行司法为民,更好的服务辖区人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延伸阅读:王克寇英雄事迹
王克寇(1915.12.1—1944.05.26),原名王汝廉,后名王禄清,王汝清。山东禹城县董屯村(今属禹城市)人。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任中共禹城县委书记。读书期间便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民族救亡革命运动中,1937年“七七”事变后,改名克寇,示抗日决心。
1915年12月1日寒冬,王克寇出生于鲁西北平原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家人为求日子顺畅,为其取名“顺”。渐渐长大的“顺”,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平,从小便嫉恶如仇,善恶分明。1923年,“顺”开始在本村读私塾,入学时,先生见他眉清目秀为其取学名“王汝廉”。接着又分别在附近的杨圈、纸坊村读书。书读得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开阔,面对黑暗的旧社会,王克寇义愤填膺,将自己的名字“王汝廉”改为“王汝清”,字“明波”,以表达自己渴望正义、清澈、公平,立志驱逐那混沌黑暗的社会而努力奋斗的愿望。
1930年2月13日,王克寇考入禹城县第五高等小学,即连五高小。期间,他同十几位同学被清平恶霸土匪冯寿鹏绑架到清平,勒索钱财,其中一位同学逃跑被土匪追回打死,他经家人费劲周折且卖地将其赎回。这次遭劫给少年克寇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穷人一定要翻身。
1933年,他考入禹城一高求学,禹城革命先驱李宗鲁等人早已在一高播下了革命火种,他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1933年7月,他考入山东(平原)第五乡师,结识了地下党员马宵鹏等革命者,思想境界进一步提升,积极参加先进组织,主办《禹声报》,刊载革命文章。并在假期,同革命先驱尉景平、马凤元、高春泉等人联系,在家乡秘密组织革命活动。
1936年4月,经地下党员马霄鹏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回到家乡,与党组织联系,成立“民先队”、“青年抗日救国会”。1937年10月,禹城第一届县委成立,王克寇任县委委员。1938年2月,他接任中共禹城县委书记。并在组织的安排下,进入杂团李惠民部搞统战工作,任政训处主任。在李部工作期间,宣传抗日救国,帮助整纪肃顽,培训骨干,发展党员,使其与抗日的红枪会握手言和,并促使李惠民部支援爱国将领范筑先将军,取得南镇大捷。同时,与同学于曼青、李长瑞、聂华民等人创建八路军129师禹城武装工作团。后李惠民背叛抗日,倒旗易帜。王克寇离开李部,在特委书记张承先的安排下,到河北南宫党校学习,后任鲁西北特委军事委员。
1938年7月7日,“冀鲁边游击支队”成立,王克寇任支队政治部主任。同队长孙超在平原、禹城、恩县、高唐、夏津边界开展抗日游击。并分别于1938年、1939年先后两次护送肖华支队过津浦铁路。协助肖华支队歼灭地方伪杂团多处。在这期间,八路军家属也遭受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害,1938年10月2日,王克寇的父亲、奶奶惨死在国民党反动派手中,1939年6月,王克寇的妻子、弟弟、二叔被伪顽周济三绑架,遭受酷刑折磨,一家人开始流离失所,艰难生存。
1944年5月26日,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王克寇率基干二团攻打鲁西重镇东阿县牛角店日伪据点刘恕安部时,因难攻易守寡不敌众,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