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纠纷
处理程序多,耗时长,
如何更加简便、快捷、高效地
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纠纷?
2019年9月,武城法院全面推行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一体化调处工作模式,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局等部门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当事人诉累。
统计数据显示,自调处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山东省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调解道交纠纷案件109件,调解成功73件,涉及赔偿金额217万余元,道交案件立案数量同比下降76.79%。
小法:那到底什么是“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一体化调处”?与传统方式相比有哪些变化?我们通过几个事例了解一下:
人民调解 按下化解道交纠纷的“快捷键”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拿到赔偿款,还没花一分钱。事故发生快一年了,对方一直拖着不赔,到了这儿当天就调解成了,第二天就拿到了第一笔钱,剩下的一半月底前就给齐。”在武城法院道交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王大叔高兴得眼眶湿润。
原来,去年5月份王大叔被车撞倒导致胳膊骨折,但车主不认可交警队的事故认定,且情绪非常激动,扬言绝不赔偿。调处中心的调解员耐心热情地询问案情之后,利用一体化平台上传案件信息,确定双方争议焦点问题,与对方保险公司就相关赔偿项目进行赔付预算。
在明确了相关法律规定及法院预判结果后,双方当事人情绪渐渐平稳下来。调解员及时抓住调解时机,提出合理调解意见,双方当事人在充分考虑之后欣然接受并签署了调解协议,王大叔终于拿到了赔偿款。
至此,激烈的矛盾纠纷在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下得到了化解,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为双方当事人节省了诉讼成本,缩短了纠纷解决的周期,真正实现了司法便民利民。
数据“多跑路” 畅通道交纠纷处理渠道
前不久,小王驾驶私家车在路口与骑电动自行车的小张相撞,造成小张受伤,电动车损坏。事故发生后,交警队认定小张负本次事故的主要责任,小王负次要责任。
由于双方当事人对事故损害赔偿有争议,道交纠纷调解员利用“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引导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说理明法,分析利弊。经过当事人同意后,调解员及时将当事人信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检验报告等相关信息全部上传平台,减少案件后期重复的调查、核实。
“以前调解这类案子,不仅要求当事人提供各种材料,法官也要调查、核实各种相关信息,工作量非常大。”武城县人民法院道交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主任黄静介绍说。现如今,道路交通纠纷类案件能在几天时间内调解或者判决,得益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提供的便利服务,平台的建立打破了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行业协会、保险公司等部门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壁垒,实现流程对接、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大大提高了纠纷处理速度。
标准透明 确保纠纷处理阳光下运行
传统的道交纠纷解决机制不仅程序繁琐、效率低下,而且还存在损害赔偿标准不统一、赔偿规则不透明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调解员在“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上,利用内嵌的根据法院裁判规则生成的理赔计算器,当事人可以运用案件预判功能进行赔偿运算。
去年6月,王薇(化名)在骑电动自行车上班途中,遭同向行驶的一辆小型客车的撞击,致其头部受伤。交警队认定小型客车负全部责任,王薇无责任。
“一方觉得必须赔偿这些钱,另一方则觉得赔偿不合理,双方就这样僵持到了调处中心。”调处中心主任黄静说,在道交纠纷案件中,不少案件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怎么赔,按什么标准赔,赔多少,当事双方往往各执一词。
调解员利用平台内嵌式理赔计算器,拓展理赔计算器在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保险理赔的运用,使调解、裁判及保险理赔更加流程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内嵌式理赔计算器根据法院裁判规则生成,当事人在平台就可以运用案件预判功能进行赔偿运算,算出自己的赔偿金额。”武城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田瑞波介绍,这样有利于引导当事人理性维权,快速化解纠纷,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由于有了合理的赔偿预期,在法官的调解下,王薇和对方当事人很快达成了赔偿协议。
“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预防和化解中,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分析,创新社会治理现实实践,让数据多跑腿、人民少跑路,使道交事故处理更加快捷、透明、公正,充分保障人民群众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武城县法院党组书记、 院长陈晓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