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区法院法官想方设法退还诈骗金,竟被疑心是骗子!
近年来,网络诈骗犯罪活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安全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一大“毒瘤”,特别是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犯罪,花样百出,令人防不胜防。
轻信网友,单纯学生捡小便宜吃大亏
近日,德城区法院少年审判庭公开宣判一起跨省网络诈骗案。作案者王某系广东省某技工学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利用网名为“一元云购”的QQ账户加好友与人聊天,谎称自己正在低价处理手机,其中苹果手机价钱低至800元。为取得信任,聊天时他还会发送一些手机仓库、未开封的新手机的图片。待对方信以为真交付定金后,王某又以手机被海关扣押要交赎金、加钱可以升级更大内存的手机为由加价,收到对方转账后便将其拉黑。就这样,王某共骗取四川、深圳、安徽、德州等地五名被害人人民币11700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且赔付五名被害人损失。
千方百计,好心法官返还诈骗金受质疑
因为五名被害人中除一人家住德州市德城区外,其余四人分别位于四个不同的省份,如何将王某诈骗所得的钱款退赔给被害人成为了困扰承办法官的一大难题。按法定程序,被害人需拿着身份证来法院领取退赔金,未成年人(被害人中有三名未成年人)则需由父母带着户口本、身份证一同前来。但考虑到外地的四个被害人若亲自来德城区法院领取,
那么光路费花销就有些得不偿失。承办法官白雪与院领导商定,本着“快捷便民”的原则,简化流程,让被害人将本人身份证、银行卡复印件邮寄到法院,法院再通过银行汇款将退赔金汇到其账户上,这就避免了被害人的来回奔波。然而,又一个困难接踵而至,那便是如何与被害人取得联系。
通过卷宗里记录的报案时的电话,白雪法官与其中三名被害人取得了联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害人很难相信这“突如其来”的退款是真实的,对我们的法官表现出十二分的不信任。不但要求亮明身份,还要求一遍遍地讲述其被骗的过程。有的被害人还时不时的搞“突然袭击”,说不准什么时候打来电话,要求再次讲述案件经过,并反复核实。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对于当事人的如此小心,白雪法官表示理解,并告知这三位当事人可以拨打0534—114查号台查询我们德城区法院办公室的电话,然后给办公室打电话核实白雪法官的身份,如此一来,受害者总算是放宽了心。
被害人中有一位是安徽的学生,但是他报案时的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细心地白雪法官在卷宗中找到了他的微信,试图通过微信与其取得联系。但是这名学生也不相信有退钱这等好事,拒绝邮寄户口本、身份证和银行卡等资料,甚至还直接要求微信转账。白雪法官耐心地将工作流程给他讲解清楚,并告知其查明法官身份的方法,甚至将该案的判决书及自己办公室的照片发送过去,这才将被害人的怀疑化解。为迁就学生的作息,聊天大多是在晚上十点、十一点左右。法官一心为当事人着想,却还要承受质疑与不信任,这罪魁祸首大概只能归咎于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络骗子吧。
还有一名家住德城区的高中生,被骗取了4000元。该学生除了一个QQ号外没有其他的联系方式,可能是学习紧张没时间上网,她始终没有理会我们的法官发送的消息。白雪法官告诉小编,如果还是联系不到她,就开始着手寻找其父母,尽早将钱款退赔给被害人。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骗子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地“进化”,花样繁多的网络、电信诈骗层出不穷。因此,广大市民要提高识骗、防骗、拒骗的意识和能力,避免落入网络诈骗陷阱。对此,法官提醒:
不贪心。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克服贪欲的心理,打消“不劳而获”和“用小钱赚大钱”的念头,对飞来的“横财“和 “好处”,特别是不很熟悉的人所许诺的利益,一定要提高警惕。
不轻信。要具备反诈骗意识,遇人遇事清醒理智地去分析判断,对于陌生人不随意轻信,对于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接听不回复,拒绝给不法分子设圈套挖陷阱的机会。
不透露。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特别注意在上网及手机扫码等时,要登录正规网站和扫描官方发布的二维码,避免犯罪分子通过非正规渠道的网站和二维码将病毒植入电脑和手机,从而盗取通讯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
不转账。切实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凡是有人让你出钱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个心眼儿,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去。同时要学习了解银行卡、网上转账等常识,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