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为民之心 守护公平正义——德城区法院民一庭副庭长赵立梅
赵立梅,女,1972年出生,1995年经国家统一考试到法院工作,先后在办公室、刑庭、审判管理办公室、民一庭任职。一路走来,变化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她爱岗敬业、忘我投入的工作状态。任职期间,她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还曾被省、市、区有关部门授予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办案能手、三八红旗手、优秀法官、基层优秀政法干警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德州市德城区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德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
高效是对当事人最好的安慰
办案快,效率高,是赵立梅审理案件的特点。在刑庭工作期间,赵立梅审理刑事案件400余件,结案数连续七年第一。2013年初她开始从事民事审判工作,从未涉及民事审判领域的她,认真学习,尽快适应,踏踏实实办案,很快成为民事审判的行家里手。 2014年,为分担刑事审判压力,她在承办大量民事案件的同时,还承办了部分刑事案件,民事、刑事两大法系的轮回交错,不同的证据认证体系、不同的办案理念冲突矛盾,困难重重,她硬是挺过难关,获得了年度业务考核第二的好成绩。2015年度,她审结婚姻家庭、民间借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合同纠纷等各类民事案件217件,结案数全院第一。2016年审结190件,仍居全院前列。 “早一点结案、快一点结案,让当事人和亲属踏实安心生活”,这是她最朴实的想法。
公正是对当事人最好的负责
多办案,快办案,并不意味着案件质量的下降。多年来,赵立梅承办的案件无一错案。她严格执行法律,一丝不苟,力争把每个案件办成铁案。她常说:“法官百分之一的错案,对个案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公正是对当事人最好的负责”。
她受理的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李某靠蹬三轮替人运货谋生,在德州租房居住多年,家里有三个幼子。他在一次运货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七级伤残,由于理赔不顺利,所以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因李某家庭经济困难且不懂法律,对依照城镇户口性质赔偿的主张无法举证,所以保险公司表示只能按照农村户口性质赔偿。众所周知,城镇、农村的户口性质导致残疾赔偿金数额相差10万余元。庭审结束后,本可以根据现有证据一判了之,可是赵立梅想到了李某无奈又木呐的表情、三个年幼的孩子、和他残疾后的艰难生活,心中掀起一丝波澜。她看看头上悬挂的国徽和天平,想到:“难道法官审理案件就是为了结案吗!”于是她毅然叫回了离开的李某,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指导他如何取证。为了得到充足的证据,她亲自跑到李某居住的地方,找李某的邻居、房主、孩子学校幼儿园的老师、居委会工作人员、派出所,甚至物业管理处、水电收费处,最终取得了充分的证据,使得李某的主张得到了支持,保险公司顺利赔偿。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她办理的案件中数不胜数,她本着“耐心出精品,细心办铁案”的原则,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她眼里,“还当事人公正,让当事人暖心”是法官义不容辞的职责。
用心是对当事人最好的帮助
工作中,她杜绝就案办案、机械办案,把当事人的事放在心上,落到实处,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不惧辛苦,不怕麻烦。在刚性法律的背后,她融入了自己对当事人的暖暖深情。
她受理的一宗劳动争议案件中,一国有大型企业的21位已退休的老人,起诉该企业索要拖欠的独生子女费。为此,这21位老人与该企业争执了四年之久,矛盾日益尖锐,但事情迟迟得不到解决。最后,这些早已筋疲力尽、精神极度脆弱老人抱着仅存的一丝希望来到法院,一方面寄望于法官,希望法院能够替他们伸张正义;但另一方面又顾虑重重,怕法院袒护该国有大型企业,所以仍不敢完全放下警惕。一旦法官言行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强烈反响,从而产生不稳定因素。
赵立梅受理该案后立刻高度重视起来。她将自己的手机号告诉21位老人,并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老人们的咨询。她从各个渠道了解到该案的背景,并做了种种预案,以防各种意外的发生。然而困难仍是不期而至,单单这21人到庭就是个大问题。这21位老人中有的行动不便,有的生病住院,有的暂居外地,有的抱孙子到庭……并且该21位老人拒绝委托代理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她逐一征求意见帮助他们推举诉讼代表人,不能来的她就逐一到老人家中询问。每次开庭前她都细心地安排工作人员提前在门口等候老人们,同时将医生请到法庭以备所需。一个法律问题她能不厌其烦的解释21遍,当事人追索费用的艰难她能不厌其烦的聆听21遍。她高度的责任心和对老人们无比的尊重,赢得了老人们的信任。她严格执法公正处理,最终让老人们满意而归。
爱心是对当事人最好的关怀
用心查明案件事实,用情化解矛盾纠纷,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案情,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尽力用和谐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她审理的案件有一半左右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她常说:“对于每一位当事人来说,握手言和或许比拿到一纸判决让他们心里更舒服。”
一起五个儿女都不愿意赡养老人、村委会和亲朋好友多次调解处理仍没有结果的赡养案件,在她的真情感召下,终于唤回当事人的亲情,使得90多岁的老人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一对因不当得利历经四年仍纠缠不清的姐弟,在她的调解下,接受了求同存异的建议,终结了他们的诉讼。
案多人少压力大,是每个法官普遍面临的问题。她说:“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无怨无悔。虽然很累,但当沉下心来,深入进去,就会在苦和累中找到工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