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 相生相济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5月15日 作者: | ||
读了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编写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名家谈哲学》,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两讲关于儒家思想精髓、道家与中国文化的精彩阐述。捧读这些敲打心灵的文字,有了无法忘却的思想之旅------儒道互补、相生相济孕育了中国人的性格。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主要代表作五经即《诗经》、《书经》、《春秋》、《易经》、《礼经》,四书即《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在文化传承上,儒家有很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历史传承。虽然我们说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但是儒家的思想是有根源的,很多重要的思想命题在《诗经》和《尚书》里就已经提出来了,所以儒家的经典体系并不都是对孔子的发挥,对孔子的发挥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对《六经》(后为《五经》)体系的不断解释和发挥。到了宋代,开始更多地推崇四书,经典体系从五经开始变到四书。宋代著名儒学大师朱熹讲过一句话,五经像粗禾,四书好比是熟饭。《论语》主要是孔子讲学的记录;《中庸》,子思作的;《大学》,曾子和曾子的门人作的; 《孟子》,孟子和他的学生作的。四书是在孔子死后100年内形成的。这四本书很集中地在道德伦理方面加以发挥。到宋代以后,叫孔孟之道,不叫周孔之教了。 儒家有几个重要思想,比如以德治国、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是“仁义”。“仁”是儒家里面最重要的,“仁”者爱人。孔子在《礼记》里感叹“苛政猛于虎”,这就是从仁心,从人道主义所表达出来的对暴政给人造成危害的感叹。孔子这个时代很少表达“义”,没有将“仁”“义”连在一起。到了孟子时代,把“义”和“仁”连在了一起,孟子称赞了革命的正当性,积极倡导把暴力政权推翻。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不断有革命出现?就是因为儒家的思想里肯定了正义的仁义,容纳了革命的思想。儒家对个人的重要作用,强调人要有道德、有高尚的理想。孔子讲“君子谋道不谋食”,作为君子,追求的是对道的理解,不是找饭吃。孔子和孟子都有这个思想,为了理想人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论语讲“志士仁人”,孟子里更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等,主要代表作《道德经》等。道家和道教的文化叫道文化,因为它以道作为其最高概念、最高理念。老子的《道德经》,是道经和德经,即上经和下经两部。老子的思想是以道德为核心,体现了古代的自然主义与自由平等的精神。老子的道德概念和今天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在老子的时候,道和德的概念建立在宇宙论、本体论的高度。宇宙的规律即道,每一种事物体现的道的精神即德。道自然生成万物,但并不主宰万物。老子最反对占有,它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道家哲学精要主要有尊道贵德、道法自然、重生贵养、超脱逍遥、贵柔守雌。尊道贵德、向道爱德、修道积德是道家生命哲学的追求。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事物的本性,不人为地加以改变。小孩不会撒谎,可是随着知识的增加,人能不能保持小孩纯朴的本性呢?按照老子和道家的要求,知识可以增加,但是人的本性要保持纯朴。重生贵养,道家对生命的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视,一是生理的生命,如何减少外界对人的损害;二是心理的生命。道家反对大喜、大悲、大怒,主张心平气和,自在自得。道家哲学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心理学。超脱逍遥,庄子的《逍遥游》,就是讲个人的自由,强调的是精神自由。贵柔守雌,这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讲的辩证思想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是“逞强”。柔不是弱的意思,而是人的生命要有弹性,有韧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不争之德不是说什么也不争,而是要从积极方面和根本的方面去做。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提供了民族的凝聚力,使我们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尤其精神文明的发展,儒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明的礼仪是由儒家来塑造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刚健不息、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的生命是刚健有为的,不能无为。道家是偏重无为的,道家的哲学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更大。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老子是哲学家,孔子不是哲学家。道家的思维水平是最高,比儒家高,或者说儒家的哲学发展要依靠道家,吸收道家的思想。道家哲学推动了中国理论思维的发展,对中国哲学的宇宙论、认知论、人生论有重大贡献,它的辩证法对中国后世影响很大。另外,中国的美学史、文艺思想的发展主要不是受儒家的影响,而是受道家的影响,儒家的文艺思想讲“文以载道”,太现实、与政治结合太紧密;道家讲含蓄、自然、天真。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道互补、相生相济。中国近代思想思想家林语堂说“我们大家生就一半儒家主义、一半道家主义,儒道两家是中国灵魂和中国文化的两面”。中国的知识分子做官时是儒家,弃官了就是道家。因为儒家讲进取、讲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离开官场,就以道家为精神依托,过比较自由自在的生活。儒家有进取的智慧,道家有放弃的智慧。中国知识分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常用儒道两家的思想来解决,而且可以左右逢源,进退自如。道家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越是繁忙,越要注意,自己要想办法活得逍遥自在一点,越是从容,越能做好事情,健康也能维持。单纯的儒家,责任心太强,不会调节,精神上放不开,容易陷于焦虑,人活得很累。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有积极进取的一面,还应该有超脱的一面。一个光有进取的一面的人是很可怜的,碰到挫折以后会受不了,会很容易垮掉。道家的长处在于能顺应自然,柔和能容。而短处在于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不足,所以需要和儒家互补。儒家提倡礼仪,让每一个人遵守外在的行为规范,以礼仪应对他人,投身社会,用外在的规范来创造世界的和谐。而道家,提倡每一个人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外在任何的刻意。可以说,儒道两家互补、相生相济,孕育了中国人的性格。儒家教给我们入世,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必须扎根于这块土地。道家教给我们出世,实现人格的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上有飞翔的翅膀。 哲学是种分身术,真正学好了哲学,有经常思考哲学问题的习惯,善于把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是肉身的自我,也是儒家的自我,这个自我在社会中奋斗、沉浮,有时痛苦,有时快乐;另外一个我,是更高的我,是精神的自我,是理性的自我,也是道家的自我,可以经常从上面来看看肉身的自我过得怎样,开导儒家的自我。一个人能够把自己分开来,就好像有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一样。 哲理使人深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规律,是那些能够操纵我们生活行为的基本观念。它告诉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如何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如果把历史与哲学做一个结合,国学就是这个结合最好的诠释。对待国学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待哲学、对待历史的态度。国学的底蕴是哲学智慧之真,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进程中浓厚的文化积淀,体现着全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和共有的价值理念,是历史留存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给我们天地人和的启迪和继续探索的引领。 |
||
|
||
【关闭】 | ||
|
||
|
||
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889号
版权所有: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79号-1 诉讼服务中心电话:0546-6387621 诉讼服务热线电话:12368 邮编:25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