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节欲要从心做起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04月15日 作者: | ||
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很多,根子出在哪里,我认为就是人心太浮躁,想升官,想发财,想拥有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就是心太贪;心贪婪了,心就不宁静,就很容易浮躁。而这样的浮躁,对整个社会是极其有害的,我们的问题很多,就是心太贪婪,不注意节制自己的欲望,也不知道节俭,挥霍浪费的现象也很普遍。而怎么才能做到节俭节欲呢?还得从我们老祖宗那里去找,从孔孟之道、老庄之经里去找。近百年来,我们把老祖宗的东西遗忘得太久,被当做牛鬼蛇神、历史垃圾扔掉了,这很可惜。因为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对修心养性很有帮助,可以说是直指人心的。所以,我们要做好“心”的文章。 要做到节俭节欲,我认为需要至少从培育“六心”做起。哪六心呢? 一要培育责任之心。我们要对后人负责,不能把好的东西都用光了,好吃不留种。 二要培育仁爱之心。仁者爱山,善者乐水,山水清秀,可以洗涤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人类永恒的价值和追求,是人类社会能够存续发展的基点,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所在。古人有的把仁爱解释为“竭忠尽孝谓之仁,万物一体谓之爱”。我认为这对爱的解释是没有问题的,这种博爱的思想,与万物同心一体的思想,是很多仁人志士、先贤达人所追求的。万物一体,便不会轻易去伤害外在的东西,因为伤害外物,特别是伤害人这种宇宙进化最重要最高端最精华最优美的生灵。伤害他人,其实就是在伤害自己。而对仁,这种解释也许只是其中之一部分,其实我认为,仁的核心更重要的还是善的问题,对人友善,对万物友善,就可以达到仁的追求。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是有不少为富不仁,为官不仁的;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人民群众利益,恣意妄为。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一个有爱心的人,往往是很节俭很节欲的。 三要培育不忍之心。对人要宽容,要有慈悲心。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软化,就是内心的柔化,就是培育不忍之心。怎么来软化、柔化我们的心灵,我想,靠熏陶,靠教育,靠读书,也考个人顿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了不忍之心,我们就不会任意妄为,就会不忍心去坑蒙拐骗,敲诈勒索,也就不会去索取贿赂,老百姓不容易啊。特权思想在个别人那里还是有的,其实古人一句话说的很对: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身也是百姓(河南内乡县县衙对联,下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读书不会自然地实现自身的文化,还需要自己去体悟。文化和知识是两个概念,有知识的人未必有文化,有文化的人当然也未必有很多书本知识,有的人可能还不识字,但却很有文化,内心非常柔软,满怀慈悲。唐朝的慧能法师早年就是这样,他正式皈依佛门前甚至还不识什么字,但却很有慧根,对佛家学说的参悟十分深透。但有文化的人,如果没有不忍之心,没有慈悲的心怀,可以说知识越多越可怕,知识越多越反动,能力越强越有害,希特勒是这样,变着法整人的历代帝王酷吏也是这样。古人云:出一大伤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能积阴德的平民;交一饱读诗书的邪士,不如交一不识一字的端民。《资治通鉴》开篇语当中也有经典论述:挟才行善,善无所不至;挟才做恶,恶亦无所不至。可见古人对德才关系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 四要培育感恩之心。感恩谁?我认为不需要空洞说教,单捡大的面上的东西说,不实际,也不起作用。有了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变得和善,愿意尽情回报他人和社会,善善相报,社会和谐。首先应感恩父母,没有父母就不会有我们本身,忠孝的原点在于孝,不孝之人,必是奸邪之徒,他也绝对做不到忠。我们还要感恩兄弟姊妹,伴我们成长;还要感恩老师同学和亲朋好友,给我们知识和力量,在艰难困苦时施以援手;感恩同事和领导,感恩我们所在的单位,给我们工作时的愉悦和事业上的成就;感恩辛苦劳作的农民和工人,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提供者,他们才是社会的脊梁;感恩一切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人,让我们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总之,没有这些人的陪伴和关照,孤家寡人一个,人生不会有意义。最后,我们要感恩我们的党和政府。我们党确实也犯过错误,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真的是创造了奇迹,我们也过上了5000多年来从来都没有的好日子,我们从来也没有象现在这样活的有尊严,从来也没有向现在这样过着安逸舒适稳定惬意的日子。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历史,最值得幸福和称道的也只有这短短的30多年,弥足可贵啊。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强大昌盛了,再也不是积贫积弱、任人欺凌、宰割的羔羊了,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功绩,不是随便一个政党能够做得到的伟业。再给中国10年时间,中国真的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国,赶超美国也将成为一种现实。有这样的党,这样的政府,我们没有理由不不心存感激。这样,对党忠诚的问题解决了,宗旨意识也强化了。 五要培育敬畏之心。人是要有所敬畏的。敬畏什么?古人云:敬畏天地,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我觉得还不够,还要加上敬畏人民、敬畏生命等等,只要有利于约束我们恣意妄为的,我们都需要敬畏。头上三尺有神灵,无所畏惧本身并不值得称道,因为无所畏惧的结果就是恣意妄为,胡作非为,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报应,不怕天塌地陷,就是路易十五那种“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有人翻译路易十五这句话的英语是“after me,the flood”,并不是我们常用的意思,而是“我死后,将会洪水滔天”,我们把他的意思引申了,也主要是其所作所为引发人们的扩大了解释。而且这句话据说也不是路易十五本人的原创,而是其情人蓬巴杜夫人曾经所言)的疯人之为。敬畏天地其实就是敬畏大自然的规律,要按规律办事情,不能任意妄为。吴锦标院长有句名言叫作要重视一个报应律问题,真的是这样。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读历史,看《资治通鉴》,那些行凶作恶的,无论上至帝王将相,还是下至黎民百姓,要想不遭到报应,那是很难的;贵为帝王的,祖上通过血腥杀戮夺得江山,到了末代或改朝换代的时候,遭到家族性灭顶之灾的,也是这些人,有时甚至是自相残杀,秦二世、隋炀帝、西晋八王之乱、杀人成性的后赵皇帝石勒石虎等等,莫不如此。老天是公平的,行恶者必遭报应,这是千古铁律。可能有人说清朝是个例外,我认为没有例外可言。从清朝皇族最后的结局看,他们确实没有遭受到血腥洗劫,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天道无亲啊,人不报,老天来报。清朝末代的皇帝,从同治到光绪再到宣统,整整三代,竟然都没有生下一男半女,绝后了,真的是断子绝孙,这种报应,似乎更严厉了一些;让别人特别是善良的人无路可走的,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孙最终也会走投无路,坏事不能做尽,得给自己留条后路。圣人之言,一般是指孔孟之言,也可泛指我们历史上上的圣贤之人,比如老庄、墨子等思想大家,他们的言论学说,可以说是拨开重重历史迷雾寻求真理的灯塔,学会学通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可以说是受益无穷。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也是支撑我们共和国大厦的基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道理再浅显不过,没有必要去过多解释。生命是宇宙进化的最高级产品,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都有它生存的理由和意义,作为宇宙精华的人类更是如此,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了。敬畏生命,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仁者爱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作为生命的个体,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对自己有价值有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承载着多重价值和意义,对家庭,我们是支柱和栋梁,没有这么一个人,整个家庭就会坍塌,甚至变得没有意义;对社会,我们都是其中一员,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担负着不同的义务。我们现在进入了独生子女问题综合期,我们的子女都是唯一的,所以我们输不起,输掉了孩子,也就输掉了一切,人生就失去了根本的支撑。而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特别是缺少教育的人对这个问题重视得很不够,甚至就没有这种认识和意识。轻视生命,践踏人命的现象比比皆是,让人心痛啊。有的人是不珍惜自己,轻易就放弃掉了自己的生命,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误会,一段自以为惊天动地的爱情传说等等。这都是不敬畏生命,不珍惜生命的表现。爱自己,也爱他人,这是敬畏生命的永恒主题,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可谓任重而道远。 六要培育廉耻之心。知耻者近乎勇。我认为知耻不仅近乎勇,还近乎仁。做人要有底线,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不仅党纪国法在明文规定着,在我们的内心也应该时刻铭记着,绷紧这条线;寡廉鲜耻,非人也,有时甚至连禽兽都不如。现实中,寡廉鲜耻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市场经济,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化,导致有的人唯利是图,坑蒙拐骗,敲诈勒索,制假贩假,制度贩毒,什么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等等,只要能赚到钱,什么都敢做,无不用其极,眼里只有钱,哪里还有什么道义廉耻可言。政治上权钱交易,贪污腐化,寅吃卯粮,吃子孙饭,大搞面子工程;经济上巧取豪夺,杀鸡取卵;文化上低俗媚俗,精神萎靡;教育上出卖师德,误人子弟,兜售文凭,剽窃成风;医疗卫生上医德缺失,不给钱就不救死不管伤,交不上钱就把缝合的伤口再行拆开,不给红包就故意往患者肚子里放医疗器械、纱布,偷割他人器官,故意错割他人器官,等等,人心坏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中华民族真的是到了最缺德的时候了,廉耻之心缺失,必将导致整个民族的堕落与崩毁。 要做好“心”的文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重点研究,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也要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儒释道三家的学说可以说是直指人心,更适合修心养性,从内心深处激发人们向善的理念。有道是:敦儒家之品性,参佛家之理性,修道家之功夫。儒家以仁爱为本,讲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入世经世理世的哲学;佛家以慈悲为怀,讲求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追求度己度人,超度众生,是出世度人的哲学;道家以无为为核心,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的人把道家说成是修道成仙学说,其实修道成仙也是要以善为根基的。不善之人,不仅难入佛门,也难入道门。当然佛家也拒绝改恶从善的人,有道是放心屠刀,立地成佛,只要真心向善,什么时候皈正都不会晚,灵魂都会得到救赎。道家偏重度己,佛家偏重度人,儒家偏重治国理家,各有侧重点,但有共同点,都是以救人苦难为共同追求,以导人向善为基本目标,只是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如果这三家学说搞明白了,那就是超凡脱俗的人了。而这三家学说,又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要搞深搞透那是不容易的,真正能够搞深搞透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人的精力和时间实在是太有限了,不过百年之期,而需要做的事情又实在太多,仅仅一个生存问题,就让绝大多数人精力占尽,没有余暇。如果确实不能把儒释道三家学说完全搞懂搞透,但哪怕仅仅搞明白一家的几分之几,也能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实现善的追求,让心变得柔软,而不至于心如铁石,也不至于心如荒原,茅草丛生,蛇蝎虎狼穿行。 |
||
|
||
【关闭】 | ||
|
||
|
||
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889号
版权所有: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79号-1 诉讼服务中心电话:0546-6387621 诉讼服务热线电话:12368 邮编:25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