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习之道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04月15日 作者: | ||
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学生达三千人,《史记》记载:“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他开私人讲学之先河,为平民百姓接受教育打开了方便之门,他的很多平民学生,通过学习,出仕为官,改变了自身命运。他的教育活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孔子的教学活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今天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 要教育别人,自己必须有教育的资本,需要有知识、经验的积累,所以先了解孔子的为学之道。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并没有接受很正规的教育,他基本上是自学成才。 孔母一迁 孟子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孟母三迁”成就了一个圣人孟子。其实,孔子也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孔子的启蒙和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原有一妻一妾,并生育了九个女儿和一个跛脚的儿子。叔梁纥为了要一个健康的儿子,按照《史记》记载,孔父与孔母“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岁时父亲死了,孔子和母亲在那样复杂的家庭中,生活之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据民间传说,孔子的外祖父是一位饱学之士,孔母受父亲的教导,也是博学多识。孔母意识到,孔家的环境不利于儿子的成长,就带着年幼的孔子离开了孔家鄹邑,来到了鲁国国都曲阜。与“孟母三迁”不同,“孔母一迁”就来到了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典籍丰富,文化氛围浓厚,使孔子有了较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孔子居住的地方,大概距离鲁国的宗庙不远,孩童时的孔子经常能看到各类祭祀活动。《史记》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俎豆是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皿,礼容是指祭祀的礼仪动作等。可见,孔子幼年就已接受了“礼”的教育,这为他精通“礼”打下了基础。 孔子少年立志求学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七岁已经因学问渊博而闻名于鲁国国都,并有人跟随他学习了。那一年,鲁国的大夫孟厘子生病将要死了,告诫他儿子孟懿子说:“……我听说圣人之后(孔子为殷代圣人商汤之后),虽然现世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贤达之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不就是贤达之人吗?我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记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孟厘子死后,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便跟随孔子学礼,南宫敬叔还曾跟随孔子到周都洛邑老子处学礼。孔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只是好学而已。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孔子说:“我并非生来就知道,只是好古,勤奋努力求学罢了。”好古,指的是学习古代的文献典章等。孔子不但“好古”,也很注重向同时代的人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圣人无常师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公孙朝是卫国的一个大夫,他问子贡:“孔子是跟谁学习的呢?”子贡说:“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完全衰落,仍在人们生活日用之中。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懂得文化大的方面,不贤之人(指普通人)也知道文化上一些小的方面,都传承着周文王、武王之道(即任何人都有可学之处)。我老师跟谁不学呢?他哪里有固定的老师呢?”这就是文化的传承问题,不能否认有智慧的大人物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小人物、普通百姓对文化的传承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人一出生就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还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受到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身上必然打着文化的烙印,只是人们日用而不知,这也是文化的传承,人们世代相传,才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 圣人无常师,不以向别人请教,特别是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名圉(yǔ),文子是他的谥号。子贡问:为什么孔文子能谥号为“文”呢?按照古代的谥号制度,“勤学好问”者,死后才能谥号为“文”。像曾国藩,学习很勤奋,学问很高,故谥号为“文正”,即曾文正公。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孔子对自己学习态度的评价:“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默”即默默,也有静的意思,安静下来,默默地记住,对学习永远不厌烦,对教育人不感觉疲倦。我孔子只是做到了这些而已,其他没有什么。这是孔子自谦之词,也是他真实的学习态度,他对学习一刻也不敢放松。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孔子总觉得有很多东西没有学到,害怕错过了。 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学生子夏在河西一带像孔子一样教学,曾给魏文侯当过老师。子夏的学问很高,特别是在文学修养方面造诣很深。他认为学习态度应当是: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子夏说:“日日反省自己还欠缺哪些知识,月月不忘记所学的,这才称得上好学。”《大学》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每天能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看来,孔子及其弟子们对学习的态度也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习既要会加法,也要会减法 但是,学习既要会加法,每天都要有所收获,也要会减法。老子曾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学习,必须天天有所增益。但为道却不同,要天天减损,“道”即内心恪守的东西,或者要达到的境界;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为“道”更重要。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百工指的是手工艺者,肆是百工做工的场所,如“酒肆”。子夏说:“工匠们到做工场所是为了做成事情(即做出产品来),学习则是为了达致其道。”意思是,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习的目的却在于得“道”。 “大道至简”,孔子就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知识要天天增加,心中的“道”则要日日精炼,只剩下最为重要的原则贯穿始终,甚至最后到“空空”的境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鄙夫即普通人。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实际没有。普通人来问我,则心中空空如也,我只是抓住他所问问题的两端彻底搞清楚罢了。”“叩其两端”是为了找到中点,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式,即儒家孔子的“中庸之道”。 这就是爱学习的孔子,学问很高深,内心却只有一个“道”。这是每个搞学问的人都要注意的,不仅知识要渊博,更要建立一个“道”。以前常讲,读书先要把书读厚了,把书中所没有的东西读出来,然后还要把书读薄了,掌握住一本书所讲的精华,最好是能概括成一句话,这就是读书学习的加法与减法。 |
||
|
||
【关闭】 | ||
|
||
|
||
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889号
版权所有: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79号-1 诉讼服务中心电话:0546-6387621 诉讼服务热线电话:12368 邮编:25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