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恋歌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5月08日 | ||
题记:如果说黄土地是一首缠绵的歌,那么利津人就是那最深情的歌者;如果说黄土地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么利津人就是那最豪放的描绘者。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利津人享受着黄土地的馈赠,关爱着黄土地的和谐,与黄土地同歌共舞,劳动着,健康着,快乐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无论我们的科技多么发达,无论人类的脚步能踏出多远,一切的根本,还是源于大地母亲的恩赐。世代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利津人,对土地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恰似那远在天边的游子对母亲的无限眷恋。 位于渤海之滨、黄河尾闾的利津县是一片一马平川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境内土壤以沙质土占绝对优势,性薄,易碱,荒碱地面积与耕地平分秋色。正是这种独特的碱性沙质土壤,成为多种营养、保健价值极高的野菜、药材及果蔬的生长乐园,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拯救了一代人的性命,在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又成为利津人保健养生、崇尚自然的绿色健康新风尚。 据《利津史志》记载,境内主要野菜有黄蓿菜、曲曲菜、荠菜、羊角菜、猪毛菜等几十种,还有益母草、茵陈、蒲公英、枸杞、车前草、白蒺藜等200多种中草药,而冬枣则是勤劳智慧的利津人民近年来在当地特有的碱性沙质土壤上人工栽培的特色“百果王”。在这片贫瘠的盐碱地的慷慨馈赠中,有相当一些品种已经成为利津人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利津人的餐桌和味蕾,健康了利津人的身体和生活。 午夜梦回野菜香 利津人对野菜特别钟情,许是因了野菜曾经拯救过祖辈、父辈的命,许是因了野菜独特的美味,也许是因了在鸟语花香中采摘野菜的情趣……野菜是根深蒂固地铭刻在利津人的心中了,午夜梦回,依稀会有野菜的味道暗香浮动。 黄须菜是利津野菜中最独特的精品,既是佳蔬,又是良药,还是美景。黄须菜又名盐地碱蓬,适宜盐碱地生长,春天一到,黄须菜破“碱”而出,覆盖了利津县沿海滩涂和重盐碱地的70%以上。黄须菜幼苗可食用,秋季成熟的黄须菜由绿变红,形成黄河入海口“地毯映红”的壮美景观。 黄须菜味微咸,性微寒,开花前是最好的食用时机,先将黄须菜择净清洗后,在沸水中焯一下,清水冲洗,空干水分,放入蒜泥,味精,碘盐、香油即可凉拌吃;也可放油炝锅热食;也可放入虾皮、粉条包包子;也可放入炒熟的鸡蛋及调料包水饺;还可炝锅做汤,放入味精、碘盐、香油蒜末,味美咸鲜。 黄须菜含有多种矿物质,符合人体所需,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刺激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可预防直肠癌、糖尿病、胆结石、痔疮等疾病。 曲曲菜是良药苦口的“救命菜”。曲曲菜即苦菜,味苦如苦瓜,生长在盐碱地,往往成片出现,利津县春天的野外遍地都是曲曲菜。 上个世纪60年代,在那食不果腹的日子里,曲曲菜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被感恩的当地人称作“救命菜”。现如今,曲曲菜卸去“救命”的历史重任,摇身变为人们餐桌上的调味品。 曲曲菜有多种吃法:熬粥,凉拌,醮酱,亦苦亦甜,妙趣无穷。另外,曲曲菜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活血排脓的作用。 荠菜又名护生草、菱角菜,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称为“百蔬之冠”。荠菜以嫩叶供食,民间自古就采集野生荠菜食用,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流传。荠菜在利津县境内分布广泛,田边、路旁、沟渠、荒野到处有荠菜生长。 荠菜的食用方法很多,荠菜粥,荠菜饺子、荠菜馄饨,荠菜鸡蛋汤、荠菜炒鸡蛋,凉拌荠菜、荠菜蘸酱,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野菜,采集天地之灵气,吸取日月之精华,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天然佳品。每一次品尝,都是和自然的亲密接触,野菜那种纯净、本真的鲜香,是自然的礼物,是利津人绿色生活的气息,亦是利津人与自然相互关爱的见证。 从《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记载描绘了青春女子在灿烂春光中轻快地采集野菜的情景,到《影梅庵记》中所忆的董小宛善于腌制野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色味俱佳,再到今天野菜成为上乘的营养保健品,野菜的采集和食用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 “医食同源”是野菜得天独厚的优势,多数野菜既是佳蔬,又是良药,且风味独特。野菜生长在大自然,生命力强,抗病虫害能力强,不受化肥、农药、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侵蚀,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是高质量的无公害蔬菜。野菜的营养价值含量通常比常规蔬菜高1至2倍,许多营养成分本身就是“良药”,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野菜吃法多样,可凉拌、炒食、鲜食、烧汤,也可做馅,还可加工成袋装即食菜品,制成干菜或腌制,可长期保存和食用,清鲜味美,口感独特。 在利津,吃野菜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野菜的营养、保健和美味。春天是盛产野菜的季节。厌倦了鸡鸭鱼肉的油腻,多吃一点野菜,既可尝到来自大自然的鲜味,又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 在利津,亲自到野外采摘野菜的人也越来越多了,那是因为采集野菜本身也是很好的养生之道。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日子里,有老年人相扶相携,有妇女带上孩子,有青年伴侣相依相偎,纷纷来到郊外田野,于田间地头踏青赏光的同时,随手采摘那星星点点的野菜,其时视野里一片新绿,野外的天地无限宽广,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身体灵活了、舒展了,沉寂了一个季节的心情也放松了,无论有多少压力和郁闷,都能回归自然的平和与宁静。 如今,野菜是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了,并逐渐成为一种绿色健康的饮食风尚。如果在春夏季节来利津观光旅游,热情好客的利津人会慷慨地奉上蒜泥黄须菜、曲曲菜蘸酱、荠菜饺子等多种就地取材的绿色、特色美食,让您一饱口福! 包治百病中草药 我国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中草药以其药效神奇、无毒副作用而在世界医药史上享有盛名。利津人是深得中草药实惠的,200多种土生土长的中草药不仅给利津人带来了健康的体魄,更给利津人带来了腾飞的经济效益。 益母草是我国300多种中药材中最有名的品种之一,也是利津地道的野生药材。早在清代,山东戈武(戈武,原是利津县村名,后划归垦利县)益母草闻名全国。清代康熙年间《利津县旧志》记载:“益母草,戈武最有名。”益母草,利津境内多有分布,河滩、沟坡、渠边、秃岭、湿地均有生长。 益母草俗称坤草,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在益母草开花后,割取全草,除去杂质,切段晒干,谓之益母草。入药者以色黄绿、身干、带叶和花多为最佳。若到秋分季节益母草成熟时收割,打下的种子便是茺蔚子。 另外,益母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硒、锰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益颜美容,抗衰防老。 利津所产之益母草,尤以质地优良,药效显著而闻名。全国明星企业利津凤凰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益母草冲剂”,就是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生长的益母草制作而成,以其质量上乘、药效显著畅销全国。因为益母草,因为凤凰制药厂,利津人可是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实惠呢! 茵陈,别名白蒿,俗称蒿子苗,青蒿草,为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春季幼苗约10厘米高时采收,晾干或晒干,生用。茵陈生长环境有“沙地茵陈自生”之说,利津的明集乡、盐窝镇及北部沿海有大面积茵陈生长。 古时候,神医华佗曾用茵陈细嫩的茎叶经过三次泡制加工为民间治病取得良好药效,并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菌四月蒿,传承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农历三月采集茵陈幼苗,去根除杂质,晒干或晾干备用。入药以质柔,色灰旧,有香气为最佳。夏季采集茎、梢、叶阴干,带青色而绵软者名“绵茵陈”,为茵陈之上品。茵陈味辛,性味苦寒,有清热利肝胆,利水退黄疗时疫之功效,是中药治疗传染性肝炎的首选药物。 在利津民间,人们将鲜茵陈洗净沸煮,凉透,加拌蒜泥、味精、碘盐、香油,既是别具风味的小菜,又可治肝炎、咳嗽等病症。茵陈籽(蒿籽)是很好的野生植物油料,粘性很强,人们便采集茵陈籽,磨细、调糊、加温,用作贴对联、打结被(把四五层旧布一层层粘在一起,晾干后做手工布鞋的鞋底、鞋帮)的胶粘剂。 利津县的茵陈生长总面积可达760平方千米,年蕴藏量400吨,而全县仅青蒿的年最高收购量就达到300吨。慧眼识宝的利津人,早就看到了开发中药材茵陈的无限商机和广阔前景,茵陈的开发利用正逐步形成规模。 益母草、茵陈、蒲公英、枸杞、车前草、白蒺藜……利津的中草药真多啊,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治疗妇科病、痨病、肝病、胃病、肾病……利津的中草药真神啊,几乎能够包治百病呢!利津人挖草药、制草药、卖草药、吃草药,即经济又养生,真是两全其美! 情有独钟“百果王” 利津是块风水宝地,但是勤劳智慧的利津人不会坐在盐碱地上坐吃山空,而是充分认识、挖掘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推动了利津经济的发展,充实了利津人民的腰包。利津出药材,利津人建起了制药厂;利津产棉花,利津人建起了纺织厂;利津有四季分明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有偏碱性沙质土壤,于是利津人又栽培出了“百果王”——冬枣。 冬枣,亦称雁来红、苹果枣、冰糖枣、鲁北冬枣,是鲁北地区的一个优质晚熟鲜食果品,因其成熟期晚(10月中旬)而得名。冬枣个大形圆,皮赭红间有青黄,光亮润泽,皮薄肉脆,细嫩多汁,看之爱不释手,食之甘甜清脆。冬枣营养极为丰富,含有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保健、养生、降压、防癌,有“活维生素丸”、“百果王”之称,当地更有“一天三个枣,终生不见老”的歌谣流传。冬枣,既是不可多得的保健果品,亦是馈赠亲朋的上乘礼品。 冬枣是喜温树种,适宜偏碱性沙质土壤栽培,对气候和地下水位要求都很严格。利津县境域成陆较晚,其碱性沙质黄河新淤土质恰好适宜冬枣生长。于是,利津人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冬枣业,近年来在全县多有种植,尤其是虎滩乡种植面积达2万亩,冬枣种植已经成为虎滩乡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虎滩乡也因此被誉为“冬枣之乡”。 利津冬枣吃起来口感爽滑清脆、甘甜无渣,清香之气直润肺腑。利津冬枣,怎一个爽字了得!有人说,冬枣的甜来自于淡水的滋养,而它的脆则要感谢那略含盐碱的土壤,皮薄缘于海风的吹拂,肉厚皆因光照时间长——冬枣一般在霜降前后下果才好吃,否则就有一股青草味,不甜也不脆,因此也叫冻枣。 冬枣好吃,如果说吃冬枣是味蕾的满足与享受,那么摘冬枣则是精神的愉悦与乐趣了。金秋十月,多有外地的上班一族在周末举家来到利津,在叶绿果红的枣林中尽情采摘、品尝、采购,体验农家风情,享受自然休闲,又怎一个“爽”字了得!而聪明的利津枣农,就在游客这“一游、一摘、一品、一购”中出够了风头,也赚足了腰包。2006年以来,虎滩乡已成功举办五届冬枣采摘节,吸引了几万名省内外客商和游客前来采购、旅游观光。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好吃的冬枣又何尝不是如此!从种植到结果,凝聚着利津枣农多少心血啊!但是利津人有恒心、有毅力,不怕困难、不怕劳苦,致力于学习、研究冬枣的种植、管理技术,并且活学活用,研发出了多种适合当地发展的个性冬枣品牌。现在,冬枣产业已经成为利津县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靓丽名片。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捧一把泥土贴在胸口,就像俯在母亲的怀抱一样踏实、安然和陶醉。黄土地养育了利津人,黄土地是利津人的根,是利津人的魂,不论走到哪里,黄土地永远是利津人挚爱的母亲! (本文于2009年被收录在《利津文化丛书》) |
||
|
||
【关闭】 | ||
|
||